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区政协副主席许某建议,在社区举办家长课堂。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面向适龄儿童家长,聘请第三方或者有教育经验的志愿者作为老师。针对准备入小学的家长开展相关课程教育,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随学生档案入学。
她说,在校内建设“家长学校”。探索“家长教育”之路的建设,特别是针对有问题倾向的学生家长,建立一对一的授课方案,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际问题。以定期讲座、案例分析、现场模拟等形式授课,在监护人群中树立正确家庭教育观念。
她提议加强对“准父母”的教育培训。从准备上岗的准父母抓起,让准妈妈们和准爸爸们有充分的“生”和“育”并重的思想准备。“备育学院”培训内容可以结合“备育”特殊阶段,增加孕期和产后抑郁和焦虑症的预防和康复、妈妈身心健康、婴幼儿保健知识、预防接种疫苗常识和婴幼儿心理学等。
她强调加大财政投入和宣传力度。建议编制家庭教育指导性文件,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不断加大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投入保障力度。建立完善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支持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建议一出,立马引起广大关注,有说好的,也有说不好的。说好的认为,中国一些父母虽然有三四十岁了,但还是“巨婴”,认知跟婴幼儿差不多。因此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而认为不妥的人则指出,父母本来经历就有限,又要工作又要回来做家务,还要在路上耗费很多时间,哪有闲工夫去学习呀?如果那位家长工作轻松,比如上班就是一张报、一杯茶,还不如去上课。
还有的人认为,自己都在为生活奔波,一天不干活就没有收入,去上课的话谁来养活这个家?
另外有人担心:要交学费么?有没有补课费?挂科了怎么办?
点击订阅原北大校长胡适文集
成年人的世界很不容易,为了工作生活,都很忙很累,为一个虚证又要耗费多少精力,教育是自己主动的事,如果变成必须,为了完成是不是可能又牺牲了本来挤出来的休息时间呢?会不会为了得到所谓的证来作假呢?
按我们的国情,实施有难度,考证又将引发一系列问题,是否影响工作,留守儿童这么多,又怎么有这个条件去教育,更何况,不在身边,很难了解到孩子的心理情况,实际还是隔代教育,又如何保证实施呢?
考取父母合格证上岗,利弊得失,如何权衡,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