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综〔2023〕12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各民主党派中央,有关人民团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
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要改革工作。2022年各地各部门持续深化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全国政府购买服务支出规模近5000亿元,在中央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开展了改革,各地在助力疫情防控、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领域也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部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政策更加有力地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现就做好2023年政府购买服务改革重点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深入推进多领域政府购买服务改革
提供公共服务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有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按照效能原则引导社会力量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多元供给,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更加有效地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一)增强就业服务扶持。加强政府购买就业公共服务,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帮助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依托用工企业、职业院校、技能学校等,持续开展岗前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集体协商指导等服务,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能力。
(二)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优化完善政府购买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位(服务)机制,合理确定购买学位(服务)的学校范围、购买标准和方式,支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机制,引导社会力量积极规范参与,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应急能力。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和优质服务供给能力。
(三)优化社区社会保障服务。支持对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群体开展养老、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等领域政府购买服务,健全基本养老和康复关爱服务体系,推进老年群体、特殊群体关爱保护和社会融入。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探索“物质+服务”救助方式,通过政府购买为社会救助家庭等提供访视照料、康复护理、送医陪护等服务。
(四)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机制。鼓励运用市场机制支持重点生态保护修复,购买碳汇监测与评估、生态资源调查、生态管护、环保监测等服务,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矿山生态、海洋生态等领域保护修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
(五)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创新农业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和实现方式,围绕具有较强公益性,对农民增收、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带动能力强的服务领域,实施重点购买帮扶。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展农技推广、农业农村人才培训、民俗文化活动等,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支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经营增效。
(六)深化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深入推进政府向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购买服务改革,有序扩大改革范围,增强改革激励约束,积极推进竞争择优购买服务,推动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有效增加服务数量、提升服务质效。中央部门要加大改革力度,根据所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业务特点、承担任务情况,继续选择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各地也要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改革的引导和组织协调。
(七)探索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创新政府公共服务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技术、人才、培训、咨询等各类专业公共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二、着力提升政府购买服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严格规范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注重科学安排、讲求绩效、防范风险,加强政府购买服务质量管控,提升管理水平。
(八)强化项目审核。财政部门要加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合法合规性审核,把好前端关口。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从严审核政府购买履职所需辅助服务项目。注重引导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向工作整体成效显著、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大的领域倾斜,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九)加强绩效管理。高度重视政府购买服务绩效管理工作,筑牢绩效管理理念,注重结果导向。加强政府购买服务绩效管理制度建设,规范绩效管理流程和措施,务实开展绩效评价。开展绩效管理专业培训,提升相关人员业务能力。
(十)切实防范风险。增强政府购买服务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合同管理,明确合同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要求。加强履约管理,督促承接主体按合同约定及时保质保量提供服务。建立政府购买服务风险救济机制,妥善处理风险矛盾,对违规失信承接主体依法依规予以惩戒,着力保障人民群众公共服务权益。
(十一) 严禁变相用工。购买主体不得借政府购买服务名义变相用工,不得将人员招、聘用,以劳务派遣方式用工,以及设置公益性岗位等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对于此前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变相用工的做法,应严格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予以整改。
(十二)完善信息报送。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财政部关于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信息采集和报送机制的有关要求,加快推进实现支出数据自动采集,及时报送有关信息。
三、切实做好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组织实施
围绕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强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统筹协调和跟踪督促,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推动改革工作走向深入。
(十三)抓好部署落实。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研究谋划和协同协作,制定改革目标、任务和举措。省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省直部门和地市的政策培训。中央部门要加强对本行业领域改革工作的指导。
(十四)增强激励约束。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改革考核评估机制,将落实政府购买服务改革重点工作情况,作为各地各部门年度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十五)加强宣传引导。各地各部门要广泛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介,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创新宣传形式,深入宣传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理念、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为推广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财 政 部
2023年3月31日
自媒体解读:编外人员清理已成定局,多地已经开始清理
明确行政机关、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得聘用编外人员,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编外人员从严控制,扎紧编外聘用人员入口;落实好“过紧日子”有关要求,从严从紧管好财政支出。各预算单位需严格按照“存量基数”作为人员规模上限申报预算,编外人员经费不得超出2021年预算数。
除了上述的湖北十堰市,公开信息显示,黑龙江哈尔滨、云南楚雄、广东惠州、湖北省监利市、湖南省临湘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等地也正进一步规范编外聘用人员管理,一批管理办法接连落地。
哈尔滨市编制委员会近日公布,从3月初起,开展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到6月底结束。此次专项整治行动的实施对象为市级机关、市属事业单位现有雇员、行业专职人员、工勤人员和单位自聘人员。市级机关、市属事业单位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清理”的要求,完善编外用人管理制度,清退冗杂人员。
近日,发布的云南楚雄市委编办2023年部门预算编制说明提到,当地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清理规范,严格落实“加强和规范编外聘用人员管理十二条措施”。官方介绍,截至2022年10月30日,精简机关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265人,精简压缩比例6.5%,减少财政支出361.43万元,实现了“双控目标”。
广东惠州,为进一步规范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惠州市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办法》即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
该办法所称的编外人员,是指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制外,使用经市政府核定批准的编外人员指标招聘的,依据《劳动合同法》与用人单位直接签订劳动合同、不担任行政职务、不行使行政权力、从事技术性或辅助性工作的劳动合同用工人员。
2022年9月22日,湖北监利召开机关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清理规范动员部署会议,决定对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进行清理规范,并从严从紧核定各单位编外用人员额。清理清退、检查复查工作将一直持续到2025年11月22日。
今年1月,湖南省临湘市召开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清理、规范工作动员会议,会上解读了《临湘市机关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编外聘用人员实施方案》,并强调了加大编外人员清理力度,加强规范管理的重要性。
今年3月以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委编办、呼伦贝尔市委编办均在官网发布消息,扎实开展编外聘用人员核查工作。
被清退人员如何安置?按照哈尔滨市、监利市等地规定,清退编外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当地用人管理要求,畅通人员出口,积极引导编外人员再就业。监利市在清退公立医院编外人员时,对特别优秀的35岁以下编外聘用人员公开招考一批;对特别优秀的35岁以上的编外聘用人员,采取人才引进方式引进一批。多地在清退时要求对难以找到合适工作的编外人员,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
现在,很多省市正在清理编外人员,不过还有一些人心存侥幸,认为不会清理到他们头上,很多地区也在看风向,没有行动。财政部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政府购买服务改革重点工作的通知》将这件事再次明确,也就是说,不得借政府购买服务名义变相用工,不得将人员招、聘用,以劳务派遣方式用工,以及设置公益性岗位等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