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济之均:侦查机关最关注什么?

发布时间:2015-07-02      来源: 法官之家    点击:

作者:济之均,法官之家特约撰稿同事

作者赐稿,在此致谢!转载请注明出处。


曾和公安、检察机关退下来的朋友交流,办案时,作为侦查机关,他们也有很多的难言之隐,有些刑事案件,要么公众关注,要么领导过问,有案必破,甚至限时侦破,压得他们也是喘不过气来,个别的案件急于破案,这便有了先入为主,有罪推定,一旦通过种种迹象确定了嫌疑人,便会千方百计啃下硬骨头,违反程序,证据不当,也就在所难免,甚至生吞硬剥,草草结案,也就不难让人理解。

 

但问题是,侦查机关并没有审判权,案件未破,他们心急火燎的是尽快破案,案件一旦告破,作为公安机关首先关注的是检察机关是否批准逮捕,案件公诉以后,便忐忑地关注法院的判决,一旦法院判决无罪,公安机关怎么办?谁敢担责?那必然想尽千方百计,绝不能把侦查机关推到二梁上。

 

同样,侦办职务犯罪案件,这是检察机关的独有职权,案件公诉以后,法院判决无罪,又把检察机关置于何地?一旦判决无罪,那就意味着检察机关抓错了人,这岂是儿戏?不仅是脸面的问题,国家赔偿的问题,办案人员丢官丢工作,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样问题就来了,公检法作为政法机关,从大的方面讲,是一个大家庭,相互协作,相互配合,这是当然,但真的出现这种情况时,部门利益便大于一切,当办案人员无能为力时,必然会搬出领导进行协调,你敢说自己没有问题?你敢说永远无求于他人?检察机关的司法监督,那是法律赋予的权利,别忘了检察机关还有杀手锏,那就是专办职务犯罪案件,案子你可以不顾情面,但我有让你就范的手段,当然,这纯属个人凭空杜撰,隔壁邻居还不会素质如此低下。

 

某日参加一个喜宴,同桌的一位退休医生,得知本人在法院工作,便调侃:医院不怕法院,怕的是检察院,因为人家是我们的领导。我愕然了,实在不解,检察机关怎么成了医院的领导?我反问:两个单位风马牛不相及,何来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见我不以为然,这位朋友哈哈大笑:我们单位和检察院关系好着呢,检察院的好多亲属都在医院工作。你以为反贪局是吃素的?不好好配合,办你没商量!你说不是领导是什么?我茅塞顿开。

 

又某日,与几位基层领导闲聊,有朋友说,当干部,尤其当领导,一怕纪委,二怕检察院。我说,纪委主要领导在同级党委班子里,是下一级的领导,当然要怕,检察院属司法机关,不涉案,没有怕检察机关的道理。朋友说,这你就有所不懂,人家虽然不能提拔你,但绝对有能量阻止你的进步!我非常疑惑,朋友说,我也是听别人说的,在提拔的关键时刻,人家来一个司法调查,便会让被提拔者成了带病提拔,组织程序还要走呀,你不能上,照样有人上,事后虽然来个嘛事没有,这不就错过了提拔的大好时机,人生能有多少机会?你说他们怕不怕?我愕然了。

 

曾见过外地的一个刑事案例,最初按受贿罪公诉,一审作出判决后,被告人不服,二审法院发回重审,重新审理后,又以职务侵占罪作出判决,被告人仍然不服,二审再次发回重审,再次重审后,判决罪名便摇身一变,成了行贿罪。没有新的证据,也没有新的事实,一起普通的职务犯罪案件,何来如此反复?就连罪名都能如此地难以定论?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是真的无法查清事实,还是一定要治被告人的罪呢?无论如何,犯罪那是必然,抓了你,那你就在劫难逃!受贿与行贿那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罪名,在原审证据与事实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发生在同一个被告人身上,真的有点滑稽,如此令人眼花缭乱的判决,反正我是适应不了这种节奏。无论法院如何定罪,确保没有抓错人,这是第一要务,难道这样就能保住了司法机关的颜面?走马灯似的判决,如同孩子们的一场儿戏,又何来司法的威严?如确属原审定罪错误,那原审法官、公诉人的素质,我也只能呵呵了,但内里隐含着的东西,我相信明眼人一看便知。这只是我去年曾看到的一个案例,但其中所折射出的东西,还是很让人玩味,值得反思的。

 

如何杜绝类似的案例出现,尽可能避免公检法,或法检两院一体办案、唇亡齿寒的弊端,那就要从体制上堵塞漏洞,真正根除来自党政领导的强势干预。命案必破,限期破案,这种看似激情豪迈的行政命令,纯粹为了迎合浮躁的舆论和大众心理,不尊重客观事实,违背司法规律,只会逼得身处一线的侦查干警,为破案铤而走险,人为制造出冤假错案,作为把守司法终端的法官,他又如何能甄别已经公安、检察机关反复侦查与复核的罪证的真伪?即便你发现一点蛛丝马迹,没有侦查权的法官,你就真的有底气、有胆量彻底否定人家公安、检察机关长期艰苦的付出?

 

因检察机关自办职务犯罪案件,有尚方宝剑在手,往往会让法官在作出不利于检察机关的判决时,而顾虑重重,心存忌惮,作为行使司法监督权的检察机关,自办职务犯罪案件,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不能不说是体制设计上的漏洞,需要顶层进行体制上的修正,真正构建科学合理的权力运行监督制衡的司法体系,必将是根除司法冤案、窝案的重要改革方向。

 

侦查机关关注自己的案件,这不难理解,因为它事关单位与个人荣辱,更涉及承办人自身命运与前途,但如何从体制上加以完善,这确需引起我们认真思考。

 

2015年7月1日凌晨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