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规章“打架”怎能让腹中胎儿“背书”?

发布时间:2015-08-12      来源: 人间小道法律博客    点击:

四川省资中县40岁的凌女士今年2月与毛先生结婚,4 月发现自己怀孕了。因丈夫总疑心孩子不是他的,而且还经常酒后打骂她。凌女士于今年6月通过诉讼程序解除了双方的婚姻关系。之后,凌女士到当地计生部门办理准生证,被告知“离婚不符合办理准生证条件”。(8月10日《华西都市报》)

离婚对夫妻双方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尤其对身怀六甲的孕妇来说,更是如此。丈夫的“疑神疑鬼”及三天两头的打骂,使婚姻不可逆转的走到了尽头,甚至等不及胎儿的呱呱坠地。但让凌女士始料不及的是,本以为就此解脱了不幸婚姻羁绊,熟料一个更大的难题摆在面前:由于不能出示结婚证,根本无法为腹中胎儿办理准生证。

这本来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凌女士在怀孕期间与丈夫离婚,符合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并持有法院的民事调解书。这就说明,离婚后的凌女士及其腹中胎儿是受法律保护的。而计生部门关于“离婚不符合办理准生证条件”的规定则与婚姻法的原则相背。显然,按照《立法法》第79条关于“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的规定,当地计生部门以此为由,拒绝为凌女士办理准生证的做法是有待商榷的。

计生部门之所以把“婚姻存续”作为办理准生证的前置条件,虽然更多的出自保护儿童的考虑,但“瑕疵”却是明显的:首先,一个表面完整但双方感情破裂的家庭并不利于儿童的成长,而且设置这个前提也并不能保证此后的婚姻关系能持续维系;其次,造成了计生规定与婚姻法相关条款的矛盾,既有损法律的威严,又把相关计生规定置于很尴尬的地步。

笔者想不通的是,既然明知相关计生规定不符合婚姻法的原则,何以多年不作修订,以实现两者之间的完美衔接呢?尽管在女方怀孕期间离婚的夫妻不多,但总归还是有的,难道计生部门就一点没有应对之策吗?据悉,现今似凌女士这种情况并非孤例。如果她们不能在临产前领取到准生证,那势必只有三种选择:一是堕胎,二是复婚,三是无证生育,并缴纳高额的社会抚养费。

显然,这三种选择对于她们来说,既不公平,更是荒唐:堕胎本是无奈之举,加之堕掉的又是本该合法出生的孩子,就更是一个母亲不能承受之痛;而无证生育,除了那高额的社会抚养费难以负担之外,那种心酸及旁人的白眼,更是一种深深的伤害;至于复婚,虽然是权宜之计,但女方之所以在孕期离婚,显然有难以言说的苦衷。好不容易作出的选择,又有多少人愿意去重蹈覆辙呢?

据悉,当地计生部门对凌女士给出了“双方复婚后再办理准生证”的答复。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一是凌女士的前夫本来就反对生下这个孩子,不大可能为此同意复婚。即使通过做工作得以复婚,不但有视婚姻为儿戏之嫌,而且其间的尴尬及今后家庭中的众多不确定因素也让人左右为难;二是计生规定与婚姻法规“打架”造成的“后遗症”,显然应该由计生部门“兜底”,而不应该让凌女士及其腹中的胎儿“背书”。

从法律层面来说,凌女士与其前夫的婚姻,是通过法律程序依法解除的。因此,凌女士腹中的胎儿,亦享有合法出生的权利。按理说,当地计生部门应当比公众更懂得这个道理,但让人不解的是,他们为何不将此类情况作为特例特事特办,或负责任的逐级反馈,以求得事情的完美解决呢?对群众的合理诉求,不主动应对,只是一味的以不符现有规定拒之,显然不是应该具有的态度。

婚姻法规与计生规定“打架”,让一个未出世的小生命“背书”,是一种让人无法言说的疼。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不应再次演绎这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悲剧。应该说,凌女士腹中的胎儿,孕育于婚姻存续期间。凌女士完全可以凭借具有法律效力的民事调解书,取得准生证,从而让胎儿拥有合法出生的权利。期待当地计生部门,能够特事特办,让合法离婚的凌女士也能够实现合法的生育。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