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光明日报]用法治方式破解涉诉信访难题

发布时间:2015-08-12      来源: 光明日报    点击:

 据媒体报道,从今年下半年起,海南省高院不再开展全省法院集中“大接访”或院领导定期接访活动,当事人如需反映案件情况,可直接向承办法官或合议庭提出。此举一出,引发各界广泛关注。

  为配合此举措,海南省高院在原有信访接待室的基础上,开通了网上申诉信访平台,并与省司法厅会商,动用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诉信访案件。应该说,海南省高院是在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用法治方式破解涉诉信访难题。

  在过去几年,涉诉信访一直是困扰各级人民法院日常工作的难题。各级人民法院在面临艰巨审判任务的同时,还必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做息访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大背景下,不少法院在接到涉诉信访后,为了实现信访化解的良好效果,很多时候主动或不得已采取“法外息诉”的方式。这使许多信访人通过涉诉信访得到不同程度的法外利益,“信访不信法”现象十分突出。

  十八大以来,公众逐步认识到,过去处理涉诉信访问题的做法已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涉诉信访的工作模式必须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反思过去涉诉信访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我们习惯于借助行政思维与权力方式解决和处理它,而非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具体来说,就是在“政治本位”的治理思维影响下,过分依赖行政权力在化解信访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希望通过权力的“短平快”,实现人民群众涉诉信访问题的解决。如上面提到的集中“大接访”或法院领导定期接访活动,就是希望通过行政权力或行政的方式来解决纠纷。这种旧的涉诉信访工作模式所承诺和追求的,实际上并不是法律的权威,而是政治的权威,是对权力的心理依赖。这不仅与党和国家所提出的依法治国方针不相符,而且还会诱发更多当事人将案件投向信访渠道。

  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制轨道解决”。为贯彻这一精神,去年2月和3月,中办和国办连续下发《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和《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诉访分离”的原则。此次海南省高院推出的诸多举措正是对这些文件精神的贯彻和落实,符合涉诉信访工作模式法治化的要求,对其他地方法院来说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启示。

  党和国家推动涉诉信访改革,还包含着另外一层用意,即鼓励民众通过理性的方式表达诉求。为早日实现这一目标,各级法院还应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不断进行创新。比如,在办案的过程中,办案法官应做到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有机结合,提高判决书的说理论证水平,并做好释法答疑工作;在判决生效后,对于来访当事人,应明确告诉其法定申诉、申请再审的条件和途径,并在法定和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合理化的疏导;对于极端缠访、闹访者在经批评、教育无效的情况下,应交由公安机关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并通过媒体向社会予以公布。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