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孙谦:以正确的公诉理念迎接挑战

发布时间:2017-06-30      来源: 国家公诉    点击:

前言: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刑事公诉》一文首发于《法学研究》2017年第3期。由于篇幅原因,公诉君将分为三个部分陆续推送,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律的有效施行依靠人,而人的行为方式靠理念。正确的理念是法律良好运行之基础。没有正确的理念,好的法律也会被曲意执行,而在正确的理念下,可以完善矫正法律的不足,可以充分彰显法律的内在精神与价值。“理念,不只是口号,需要变成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才有用”。崇尚维护法治、尊重保障人权、理性平和司法、加强监督制约是建设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基本理念,关系到各项公诉制度改革能否正确实施,以及全面依法治国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公诉理念是检察官首先应该关注和树立的。
 
 
 
崇尚维护法治
 
 
 
 
 
 
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定”提出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明确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法治与人治,就像民主与专制一样,是相反的两个概念。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在民主的国家,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国王就是法律。法治是现代国家能够长治久安、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前提条件。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结构转型升级、人民需求期待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法治是必然的选择和基本的保障。中国有着漫长的封建社会,法治传统薄弱,人治观念深厚,在新中国初步奠定了法治基础后,又遭受了十年动乱的严重破坏,法治发展历程充满艰辛。直至宪法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法治才逐步成为社会共识。因此,我国法治理念的树立与维护仍任重道远。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司法改革进程中,诸多改革制度都与公诉工作密不可分。检察官要积极关注、支持和参与改革,在充分遵循司法规律的基础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公诉职责,推进公诉制度改革。要坚持证据裁判和证明标准,办理案件要证据先行,内心怀疑不能取代证据证明,达不到证明标准的要敢于不诉,摒弃“疑罪从轻”的做法。要坚持程序公正与人权保障,坚决排除非法证据,监督、引导侦查活动规范运行。检察官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和程序内,科学、规范地用好起诉裁量权,杜绝权力滥用。要以法治思维来解决改革中涌现的难题。
 
 
比如,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中,对能否因认罪认罚而降低证明标准的疑问,只要坚持证据裁判和证明标准的法治思维,就不难得出答案;而对认罪认罚后的“从宽”是否可在法定刑幅度之下“从宽”的困惑,只要坚持罪刑法定、程序法定的法治思维,就可得到合理解决。一系列司法改革中的新问题,都需要运用法治思维来解决。
 
 
 
 
尊重保障人权
 
 
 
 
 
 
尊重保障人权是现代刑事司法的核心理念。人权的历史并不久远,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战争灾难引起了人们对人权的关注和重视。英国的米尔恩指出,人权是维护人类赖以存在的、普遍的,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在内的最低限度的权利。在我国,人权概念从最初的避于提及到被正式认可,再到如今被确立为宪法原则和刑事诉讼法的基本任务,走过了一条艰辛但平稳发展的道路。之所以刑事司法领域要更加关注尊重保障人权,是因为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的刑事司法更容易侵犯人权。在强大的国家追诉之下,个人的自我防卫能力很薄弱,也因此很容易产生冤假错案。我国自2012年以来纠正的重大冤假错案就有几十起,这些冤错案件中绝大多数都存在刑讯逼供的问题,如聂树斌案、于英生案、陈满案等。如果公诉环节检察官有牢固的人权保障意识,也许很多错案就能够被及早阻止。
 
检察官在履行公诉职责时,要时刻牢记客观公正的立场、法律守护人的职责,将尊重保障人权视为自己的神圣使命。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重要保证,也是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检察官要注重监督诉讼活动中违反正当程序的行为。除了防止刑讯逼供等人权保障的基本要求外,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认罪认罚从宽、速裁程序、简易程序等制度安排保障被告人快速接受审判,减少讼累,也体现了对人权的保障。以宽容、谦抑为导向的刑事司法改革容易使人忽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的保障,因此,检察官要更加关注保障律师执业权利的充分行使,强化侦查监督和审判监督,将人权保障向纵深化、细微处延伸。
 
 
理性平和司法
 
 
 
 
 
 
理性、平和是一种司法境界。理性,是指正常思维下理智、客观、符合逻辑的思维活动;平和,乃不偏激、平正谐和、调和之意。检察官必须保持理性、平和,否则将难以履行实现司法公平正义的职责。
 
客观公正是刑事公诉的基本要求,理性平和是实现客观公正的保障。只有理性、平和的司法观才有助于公诉人排除干扰、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若公诉人持“狂热追诉”的非理性、不平和心态,在这种情绪下,将对侵犯人权、破坏程序不以为然,甚至对无罪证据视而不见,很难想象在此种情况下可以实现司法公正。
 
价值衡平是刑事公诉的价值基础,理性平和又是价值衡平的前提。刑事公诉对诉讼价值的追求是多元的,要将实体正义、程序正义、诉讼效率、诉讼效果同时兼顾,不能偏废。要实现价值衡平,需要理性平和的司法理念支撑。如速裁程序中,保持理性就能避免只顾“摆平”效率、不顾正义而降低证明标准;刑事和解时,保持理性就能避免只顾效果、一味迁就当事人双方要求而罔顾法律底线;面对真实但由刑讯取得的供述时,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在实体真实与程序正义之间不受冲动追诉的驱使,坚持排除非法证据。
 
宽容谦抑是刑事公诉的发展方向,理性平和是宽容谦抑的实现路径。在刑事司法改革中,要做到准确适用审理程序、准确进行“从宽”处理,在公诉环节就要做到对公诉裁量权的准确把握与科学运用,包括对相对不起诉的运用、对量刑建议的提出、对程序分流的把握等。要做到科学运用公诉裁量权,就需要以理性平和的司法理念为指导,对权力行使进行内在约束和自我克制。
 
 “平和的司法境界,离不开司法思维方式的养成”。检察官要注重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冷静客观的处事态度、完善健康的人格,加强对自身情感因素和消极情绪的控制。检察官在准确理性地适用法律的同时,又不能机械司法、简单办案,还要注重体会社会冷暖、人情世故,结合实际,为社会输出公平正义。
 
 
加强监督制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权力不论大小,只要不受制约和监督,都可能被滥用”。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和对私权利的有效保障。检察机关从创制之初就肩负着监督侦查和制约审判的职责,我国检察机关是宪法确立的法律监督机关,在保障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方面更是责无旁贷。刑事公诉处在连接侦查和审判的特殊位置,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双重控制作用。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一方面,刑事公诉要在传统的监督制约侦查、审判上予以加强;另一方面,也要在自身接受监督制约上予以加强。
 
在刑事司法改革顺利进行的过程中,不仅不能降低监督制约的力度,反而只有加强监督制约才能保障改革目标的圆满实现。如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被告人认罪认罚的真实性和程序选择的自愿性是制度运行的基础,没有公诉人的监督容易产生违背意愿的妥协;“从宽”是对认罪认罚者的司法宽容,如果缺少监督,“从宽”也容易产生不依法、不平衡的问题;速裁程序、简易程序等可以采用独任审判,缺少监督则容易滋生司法腐败;刑事和解如果离开了监督,可能产生花钱买刑、漫天要价等弊端,从而消解刑事和解制度的生命力。因此,刑事公诉监督制约的范围与程度应与司法改革需求相匹配,进行合理的延伸和加强。
 
刑事公诉同样应该接受监督制约。“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刑事公诉权也不例外,刑事公诉应当主动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监督制约。随着司法改革对公诉裁量权的不断扩大,公诉人更要增强接受监督制约的理念。如作出的不起诉决定,应当接受公安机关、被害人、被不起诉人以复议、复核、申诉等形式进行的监督制约;法院是否支持公诉请求和采纳量刑建议则是对起诉权的制约;在以“协商”为基础的各项改革中,公诉人应加强与律师的沟通,并充分保障律师的执业权利,高度重视律师的意见,学会以辩护思维审视自身工作中的不足。此外,公诉人还要以开放的心态,主动接受人大政协、新闻舆论以及上级检察院的监督制约。
 
作者 | 孙谦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二级大检察官
编辑 | 叶嘉


(责任编辑:ZIDONGGE)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