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接受《检察风云》访谈:怎样读懂县委书记

发布时间:2017-07-03      来源: 《检察风云》    点击:

  “如果一个地方的兴衰系于一人,那说明这里的民主、法治力量十分孱弱,无论暂时的治理绩效如何显赫,都可能存在诸多隐患。所以,按照权责对应的原则,加快领导体制建设的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本期客座总编辑;李克军,著有《县委书记们的主政谋略》,被称为中国基层权力运作田野调查力作。

 

 

 

 《检察风云》:2015年,您出版了《县委书记们的主政谋略》一书,引起不小反响,怎么会想着写这样一本书?

李克军:过去我在一线工作,很少动笔写东西。到巡视组工作后,一度比较清闲,便开始看点书,搞点社会调查,写点东西,算做业余爱好吧。我从2008年年底开始,断断续续地用四年时间,写成了这本书。

写这本书也与我的一些观察和思考有关。我觉得,有关县委书记的文件、文章和书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道德至上和完美主义的倾向。即大多数都是在高调阐述“应该怎么做”,很少顾及在现实条件下“可能怎么做”,更没有深入考察多数县委书记“正在怎么做”和为什么“只能这么做”。实际上,县级权力运行的实践,与文本叙述差异很大。那么,对县委书记们千差万别的思想、行为及其背后的官场逻辑进行实证研究,无疑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从体裁上说,我也不知道该把这本书划到哪一类,把它算做纪实型政治研究著作或政治研究型的长篇调查报告,似乎都可以。首先,这本书以田野调查为基础。我面对面进行采访的有20人左右,再加上自身经历过的事情和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取的案例,共涉及100多位县委书记。另外,比较大胆地触及到“敏感部位”,如关系运营、跑要资金、收受礼金、“维稳”手段等等。所以有人说,该写的写了,不该写和一般人不敢写的也写了。再者,对县委书记们的多数行为,不搞简单地褒扬或贬斥,避免“天使化”和“妖魔化”两种倾向,力求客观地叙说和解读这个特殊群体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书中,我还对县级权力运行背后的体制性因素进行力所能及的分析,并就如何通过深化领导体制改革优化政治生态,规范县委书记权力运行提出建议。

 

《检察风云》:很多人对官场没有好印象,觉得比较复杂,甚至是乌烟瘴气,但读您的书并没有这样的感觉。

李克军:我这本书中也有不少案例反映了官场中的不良风气。但我认为,现实中的绝大多数县委书记,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很难用“好”和“坏”、“天使”或“魔鬼”来概括和区分。要读懂这一特殊群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可能给人以温和、平实的感觉。   

公众对官场看法不好,我认为首先是因为古今官场确实存在着一些卑鄙龌龊的东西。近年来打“虎”拍“蝇”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窝案”“串案”频繁出现,使人觉得“洪洞县里没好人”。其次是因为思想宣传和舆论引导上的“高调门”与公众看到的现实反差太大。“高调门”的表现很多,比如,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过于理想化;对先进人物的宣传追求完美化;文艺作品塑造的人物趋向“天使化”。

这样的舆论氛围,导致两个紧密相关的后果:一个是官员中说大话假话空话套话的不良风气愈演愈烈,言行分裂、表里不一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个是民众中追求完美的“清官情结”和怀疑一切的逆反心理不断强化。

人们经常以“天使化”的标准来衡量现实,当他们发现,多数官员存在与普通人一样的缺陷、某些满口高调的官员实际行为却极其猥琐、受到表彰的公仆典型也存在些许瑕疵时,对执政当局和领导干部的信任与好感,便可能被不分青红皂白的愤懑和鄙视所取代。

 

《检察风云》:现在很多官场小说对官场的描绘栩栩如生,所以有人说,官场小说可以作为为官的秘籍。那么您认为官场小说与现实官场距离有多远?

李克军:官场小说我读得很少,没有更多的发言权。从读过的几本看,单个人物和单个故事都很形象生动,惟妙惟肖地反映了官场的某些侧面,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读性,也可以为从政的人提供一定的借鉴。

但是,有的把绝大部分官员都描写成投机钻营之徒;有的把五毒俱全的主人公描写成既睿智大气又顺风顺水的幸运者。这些故事,即使能夠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从整体上说也不符合官场实际。还有的从现有的政治概念出发,沿袭正面、反面和中间人物的老套套编故事,除了政治正确以外,没什么艺术性或真实性可言。

 

《检察风云》:您担任过县委书记,能否谈一下您对县委书记这个岗位的感受?

克军:人们常说,“郡县治,天下安”。县,是国家宏观管理与微观治理的结合部、城市与乡村的交汇点、各项工作的第一线,具有承上启下、固本强基的战略地位。

作为县级四大“班头儿”之首的县委书记,责任和权力都远远大于其他同级干部。他们主政能力的高低,对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优势,可以用“通天接地”来形容:能看到中央发出的大部分文件,有机会到中央党校接受培训;有条件与基层干部群众打交道,及时为百姓排忧解难。

所以,人们常常把县委书记叫做“一把手”“县太爷”“父母官”。尽管这些称谓不尽准确,但可以看出他们位置特别重要、责任特别重大。县乡村干部的精神状态、工作绩效如何,往往与县委书记能否发挥示范作用、是否善于统带班子和队伍紧密相关。

县委书记是本地社会治理的第一责任人。他们是否注重依法遵规办事、是否尊重民众的意愿和权利、是否善于化解社会矛盾,不但关系到本地的社会安定,而且关系到我党合法性基础的稳固和增强。

有些人认为县委书记权力很大,在我看来,不能简单地说县委书记的权力太大了。他们权力的覆盖面和非规范施政的空间确实很大,甚至可以说,只要有胆量,县委书记想办的事,没有办不成的。但是,相对于他们所担负的责任,法律和政策所赋予的合法权力又太小了。所以,即使维持正常的工作运转,他们也不得不经常在法律和政策的边缘搞变通、“走钢丝”。与此同时,县委书记的地位和作用过于突出,并不符合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如果一个地方的兴衰系于一人,那说明这里的民主、法治力量十分孱弱,无论暂时的治理绩效如何显赫,都可能存在诸多隐患。所以,按照权责对应的原则,加快领导体制改革的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检察风云》:您如何看待党政一把手之间的关系?

李克军:按说,党政一把手之间,应该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要求,既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为什么达不到这样理想化状态呢?主要是因为党政关系远远没有理顺。

按党和国家相关法律或条例的说法,党委是“本地区的领导核心”,政府是对本级“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的“行政机关”,但是各自的权力边界并没有明确的划分。在实践中,“党委领导”往往演变成包揽一切;“向国家机关推荐重要干部”演变成“讨论决定”所有下管一级的领导干部。县委书记既然是县域内几乎所有公共事务的“第一责任人”“总指挥”,当然也可以在领导或指导的名义下干预各类具体事务。另一方面,县级公共事务,绝大多数在行政管理的范围内,行政工作应该实行行政首长即县长负责制。这就出现了一个“第一责任”与“法定责任”的冲突。多数书记、县长,对文本规定并不看重,而是从工作大局和共同利益着眼,心照不宣地建立起“书记当家、县长干事、互相妥协、和平相处”的关系,即人们所说的“哥俩好”。也有些地方书记专权、县长忍让,勉强维持平衡;还有的地方两人貌合神离,甚至矛盾重重。

    按照提高党建水平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应该使书记与县长的关系逐步变“微妙”为“透明”;根本出路在于深化领导体制改革,厘清各自职责和权力边界。从宏观上说,应该逐步建立起民主、法治、公平、透明的官场生态,让“潜规则”不起或少起作用,让身在其中的官员少在这方面动脑筋。



(责任编辑:ZIDONGGE)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