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前沿| 李贵扬:修宪后检察权如何配置

发布时间:2018-07-17      来源: 法学学术前沿    点击:

新时代检察权配置的基本逻辑

作者:李贵扬,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摘要] 适应新时代司法变化,检察权配置的基本逻辑,我们认为有三:宪法性权力及权能引申逻辑;位阶性权力要素逻辑;司法需求与司法规律逻辑。宪法性权力与权能引申逻辑是根本和首要的逻辑,权力要素及位阶逻辑突出监督要素,是检察权科学配置的关键;司法需求与司法规律逻辑强调司法合致性,是检察权科学配置的保障。

[关键词] 新时代检察权;宪法性权力;位阶性权力要素;司法需求;司法规律

 

新时代司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权力配置领域的变化尤为引人瞩目。司法权力应该如何配置,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理论探讨应当为实践深植厚度,可能采取的任何实践举措都应当扎根在理论沃土中。观察现存的司法体系,很难发现一模一样的司法权力配置模式,这可能提示我们,任何看上去具有普遍性的司法规律,必须符合本土司法需求才能获得生命力。所以我们认为,在我国,影响深远的变革,都应具备本土经验与普适理论两重品格,唯其养料双重,才能生命力旺盛。毋庸置疑的是,任何变革都会自带不可小觑的阵痛,往往会引发变革本身所不欲亦不可避免的应激反应。为开新局面,尽最大可能避免应激反应演变为制度安排旋设旋废,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定力和清醒的意识,将目光从“流共识”转移到“源共识”,在坚守宪法底线、司法规律底线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弹性容认本土经验,以期司法秩序的良性养成。

在宪法框架内探讨检察权配置的基本逻辑,便是上述立场下的一次尝试。我们认为,宪法是一切司法改革的根本语境,坚持宪法思维,是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
 

一、宪法性权力及权能引申逻辑

 

宪法性权力与权能引申逻辑是指,检察权是一项宪法性权力,但并不因宪法规定即告实现,而是需要依据宪法定位对检察权权能予以引申。作为概念的权力配置可以通过宪法实现,以获取外观良善之印象;权力要素和权力权能则通过其他部门法规定或解释实现,以确保有效之功用。在一个稳定统一的政体下,“权力和能一样,必须被看作是从一个形态向另一个形态转变”,肇因种种,“享有权力的组织有势力大小之别”,[ [英]伯特兰罗素著:《权力论》,吴友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3-5页。]在社会动力学规律下,权力形态的转变不会带来权力总量的变化,但是会造成权力大小的区别。然而该种区别在宪法层面的权力架构上,是不存在的----一部良好的宪法是不可能出现或不被期待出现此种错误的;人们对待过大的权力,总会保持警醒的质疑且不断探索制约限制权力膨胀的途径和可能。我们认为,在权力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宪法性权力架构的实践平衡,需要进行解释学意义上的实践配置,该种权力配置问题的核心是如何通过权力权能的合宪引申,实现权力架构的平衡并限制性满足权力欲。

 

我国宪法修改后,人大之下的一府两院演变为一府一委两院,检察院的宪法定位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依然是行使检察权的法律监督机关。当然,新机构的建立,打破了原有的权力平衡态势,权力之间必然要寻求新的平衡。既有改革措施是处于守恒状态的权力总量的重新排列组合,检察权的充分、有效实现,在宪法框架内完全可以自体完成;所谓新赋权,不外乎检察权自体权能的提示性规定,比如基于检察机关“法律守护人”的共识,公益诉讼权从来都是检察权的权能之一,只是既往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而已。所以公益诉讼权于检察机关而言,既不是新的权力种类,也不是其他权力形态的转变形态,而是一个从前被忽略的检察权权能。检察机关要敢于担当作为,在宪法框架内将固有权能充分挖掘发挥,积极主动地推进宪法权力框架的新平衡。

 

二、位阶性权力要素逻辑

 

所谓位阶性权力要素逻辑,是指因应检察权的宪法定位,检察权的权力要素宜确定为监督要素、司法要素、行政要素,并以此为权力行使的位阶。

 

罗素认为“权力欲的冲动”及无限的权力欲是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之一。[ 见前引,第3页。]能实现权力欲的权力,必然是有要素的权力,亦即该种权力必须具有某种强制或强制可能,否则便是无效的权力。依据权力要素,再行引申权力权能,以便与世相接地实现权力要素,进而实现权力。基于此,我们认为,“权力配置”之实质,是附庸于权力欲冲动的权能配置,权能配置能否实现权力欲的决定因素包括权力的要素、要素的位阶、要素之间是否和谐等。任何一项权力的要素都不单一,比如行政权,就包含行政要素、监督要素、裁量要素等,只不过行政权最根本的权力要素是行政要素而已;审判权亦如是,不能认为除了司法要素就没有其他权力要素的存在,否则审判监督权能、执行权能是从哪里引申来的呢?检察权也当如此认识。

 

法律监督权与检察权究竟是统合一致还是相互疏离的争论,由来已久。[ 参见韩成军著:《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与检察权的配置》,载《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我们认为,检察权要素位阶清晰,以监督要素为主导、司法要素为依托、行政要素为保障,不同要素在不同权力场域有不同权重,不宜一概混淆为“监督”。宪法规定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并不指称检察院专享“法律监督权”。“监督”字样亦散见于其他权力规范体系,如人大、监察都被法律赋予了“监督”的地位或职能。监督应该被视为一种权力要素,亦即一旦某个部门被合法赋权“监督”,就应该结合该部门的业务职能探寻权力权能,在权力权能上体现监督要素,而不宜笼统定义“监督权”。当然,我们也可以在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的前提下,将监督做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定义,对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在狭义上做出与“检察权”严契之理解:既然宪法规定行使审判权的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行使监察权的监察委是“国家监察机关”,那么行使检察权的检察院就应是“国家检察机关”。该理解从体系解释的立场看,殊无异议。结合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的规定,检察权的内涵应定义为“确保国家法律有效实施的诸项权力之总和”,易言之,检察权就是检察权,既不是监督权也不是行政权,是体现多项权力要素的合成性而非单一性权力。依据检察权的宪法定位,可以认为,检察权力要素是依监督要素、司法要素、行政要素顺位并存的。打造符合新时代法治要求的检察权,应摒弃机械的单一权力思维,以权力要素思维为指引,摆脱“监督”的思维定式,研判“检察权”的科学内涵。

 

检察权权能引申以检察权要素为依据,同时要注意检察权内部配置协调。检察权配置的问题域有内外之分,外部配置取决于检察权的宪法定位,内部配置服务于检察权的自体运转。鉴于检察权的宪法定位问题尚未取得一惯性的一致认识,检察权的内部配置也很难骤成定式。在直面司法改革时,检察理论的研究者和检察权的实际行使者,需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担当,探索司法规律,以刑事司法制度的合致性作为检察权配置的总指针,对应当拥抱者不恐惧,对现存有效者不懈怠。

 

三、司法需求与司法规律逻辑

 

司法需求与司法规律逻辑是指,应以司法合致性为目标调节检察权(权能)配置,以满足司法需求为检察权配置的功能导向。

 

司法规律就是指司法活动中体现出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和基本法则。[ 参见彭东著:《论现代司法规律与我国公诉权配置》,载《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判断检察权配置是否科学,应以符合司法规律为充分条件,以符合我国司法需求为必要条件。纵观世界典型法治国家,司法规律在检察权配置的问题上并没有普世体现,而是各有特色;各特色之间若依“司法规律”审视,又不可谓不背反---如果存在一个普世司法规律的话。我们认为,并不存在这一普世规律,检察权的配置应遵循我国司法需求,在刑事诉讼进程领域外的检察权,应主要体现监督要素;在刑事诉讼进程中的检察权,应主要体现司法要素。

 

虽然我们认为不存在普世司法规律,但在不同特色的检察权配置制度中,总有一些“普适”规律可供借鉴与遵循---毫无疑问,这种借鉴和遵循要以满足前述必要条件为前提:符合我国司法需求。之所以没有普世的司法规律,或许肇因于没有普世的司法需求,抽象意义的公平正义是任何司法体系皆欲实现的,我国亦不能外;公平正义的具体形态在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之下,又有不同的表现,亦是客观现实。实质正义观就是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下根植于民众灵魂的优位正义观,保障实质正义观的实现,便是我国特殊司法需求。在满足该特殊司法需求的过程中,就不得不考虑形式正义观的减损,[ 纵使法治传统较为悠久的国家,也没有做到在不减损形式正义的情况下完整实现实质正义,或不减损实质正义的情况下完整实现形式正义。]但是不能过度减损。比如,除掉“毒树之果”是不太可能被民众认可的,所以也不太可能被立法采纳,但是排除刑讯逼供却是具有普适意义的。当然,检察官在排除刑讯逼供时,是坚持形式正义观至上还是实质正义观至上,不可一概而论。

 

四、结语

 

新时代检察权配置的基本逻辑,应在宪法框架内,通过引申内涵多重权力要素的检察权之固有权能,实现新的权力架构平衡,引申检察权权能,要实践因循我国司法需求,理论关照抽象司法规律。检察权科学配置的未来走向,宜将执法、司法、守法过程全景纳入视野,以保障法律依其被期望的状态予以实施为指针,在宪法框架下引申检察权权能。其中,刑事诉讼进程与其他司法过程不同,应在检察院“国家公诉人”的角色下以体现司法要素为主特殊考量检察权配置问题;其他司法与执法过程则应在检察院“法律守护人”的角色下进行以体现监督要素为主的检视。至于立法是否应该成为检察权配置的领域,并非不存在探讨的空间,特别是地方立法权扩充的当前,是否应该对立法过程进行检察审视,尽可能减少“恶法”出台机会,尽可能避免权力资源的低水平浪费,尽可能以良法臻良治,将有限的资源有效配置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进程中,仍有待深入研究。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