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以案说法:离职员工与前老板“对骂” 法院判定不构成侵权

发布时间:2015-09-08      来源: 福建省最高人民法院    点击:

 

 
 
1
 
王某,厦门某投资公司的老板。
 

王某在庭审中诉称,2013年4月,林某通过招聘进入自己的公司担任客服。工作不到一年时间,林某辞职,后与他人在四川创办公司。林某创办的公司与自己的公司存在竞争关系,所以,林某经常采取散播谣言等手段诋毁其名誉,从公司挖走员工,甚至采取群发邮件的形式,公然诋毁、降低其人格尊严。为此,王某要求林某赔礼道歉,赔偿其名誉损失5万元,并当庭申请两名员工作为证人出庭作证,用于证明林某曾群发两封带有侮辱原告名誉的电子邮件。

2
 
林某,王某公司的离职员工
 

林某辩称,其创办的公司与王某的公司不存在竞争关系,自己是得知王某向前同事散播涉及自己私生活问题的流言后才反击,与王某展开了对骂。林某否认自己曾向前同事们群发过诋毁王某的邮件。只承认跟王某有过电子邮件的联系,但他表示,对骂的内容虽然夹带个别不雅用词,但够不上侮辱。

3
 
思明法院
 

法院审理认为,名誉侵权的构成要件包括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的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首先,根据举证责任,王某主张林某诋毁其名誉、多次向公司员工群发邮件公然诋毁、降低自己的人格尊严等,王某应该就该事实负有举证责任。但是在庭审中,王某并未提交相关证据,仅提交林某发送给自己的两封电子邮件打印件。因互联网具有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法院无法核实电子邮件的真实性及是否系林某本人发送了该邮件。其次,两封电子邮件打印件的内容系因纠纷而引发的不当言论。然而,有不当言论并不当然构成名誉侵权,尚须有名誉受损的事实存在。再次,两位证人的证言仅证明了两位证人收到邮件、知悉邮件内容。对于电子邮件打印件上体现的除两位证人外的其他收件人是谁、原告名誉受到什么样的损害等事实,王某并未提供证据予以证明。

综上,法院认为,王某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林某侵犯了其名誉权。最终,法院判定驳回王某的诉讼请求。

 
 

不当言论不当然构成名誉侵权。

 

本案涉及在互联网环境下名誉侵权问题,本案主审法官许友滨认为,涉互联网的名誉侵权虽非特殊侵权行为,但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得此类案件的举证存在很大难度,故不能简单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来处理,而应适当减轻原告的举证责任,但减轻举证责任,并非免除举证责任,原告仍要对构成名誉侵权的各个要件完成最低限度的举证责任,否则仍应承担不利后果。

首先,应认定邮箱的所有人为实施群发邮件的人。考虑到互联网具有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要求王某提供电子邮件及QQ聊天记录的原始数据过于苛刻,因林某当庭承认电子邮箱系其本人使用,可减轻王某举证责任,采纳电子邮件的真实性。

其次,有不当言论并不当然构成名誉侵权。从两封电子邮件的内容看,内容似是被辱骂后的对骂。结合原、被告均提及双方有一定矛盾、发生过纠纷的情况,可知该不当言论系因纠纷引起。矛盾双方存在言辞不当乃人之常情,只要在合理限度内,不宜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

最后,王某还应该举证证明其有名誉受损的事实,即林某的不当言论对其造成一定不良影响。本案中,两位证人的证言仅证明两位证人收到邮件、知悉邮件内容,并未证明甚至未提及原告名誉受损的情况。因顾忌二位证人系王某下属,存在利害关系,且考虑到王某未举证证明电子邮件其他收件人的身份,未完成林某不当言论被知悉的范围等最低限度的举证责任,法院无从推定被告不当言论造成的影响、原告名誉受损的情况等事实。



(责任编辑:刘海鹏)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