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家教殴打孩子非“家庭事务” 李征琴犯故意伤害罪案二审维持

发布时间:2015-11-22      来源: 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    点击:

【编者点评】

一、“南京虐童案”的二审已经结束了,二审维持原判,认定被告人构成“故意伤害罪”。依据我国现行法律规范和法治尊严的广义解释,无论该案是否体现公正,无论该案是否明显错案,二审判决的生效就意味着该案法律结果目前已经产生法律效力,非经合法正当的法律程序纠正不得变更,任何单位、任何个人都必须首先尊重这一(目前在法律上还生效着的)法律事实,这是国家法治尊严不容侵犯的基本含义之一。

 

二、已经生效的法律事实并不当然等于正确和公正,同样也不当然等于该案并不可能是明显错案,这是全面完整正确认识和理解“法治中国”基本涵意的基本常识之一;倘若有人心中不愿意承认这一点,请让您的视野在各诉讼法的申诉法律规定中多停留片刻,请让您的良知与远在天国的呼格吉勒图等人的冤魂对话,请好好想一想十八届党中央为什么要公开提出“让民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已生效法院判决具体到“南京虐童案”这一“个案”究竟应该怎么看待,自然应该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是,至今为止社会公众尚未见到“南京虐童案”一审法院的判决书全文,也未见到二审法院的判决书全文,这与本轮司法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将判决书公之于众”以便社会公众监督评价的司改本意尚存不小差距。倘若参与“南京虐童案”一审、二审法庭审理的法官们以及其他决策人们坚持认为该案审理公正无误、法理良知无懈可击,何不堂堂正正地将该案一审判决书和二审判决书的全文尽快向全国人民公开呢(涉及到未成年人信息不允许披露部分则很容易技术处理)?那种“断章取义、按需所取”式的摘录曝光消息又能有多少和多久的说服力以及传媒生命力呢?事实上,全国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法律内行人士近百万之众,其他关心法治进步的法律外行人士数以亿记,这其中又有几人是因为法律专业问题难度而看不懂“判决书全文”的呢?相反,别说是法律专业人士,就算是那些对法律一窍不通的普通民众,只要可以如“人民陪审团”那样行使权力,也不可能将如此简单明了且众所周知的案件办成今天这种棘手尴尬的“烫手山药”。哪位人士若持异议,不妨先从以下客观事实中寻找答案线索:“4月16日,南京市浦口区人民检察院就犯罪嫌疑人李某殴打养子施某一案举行审查逮捕听证会。与会人员多数认为此案不适宜采取逮捕措施。据报道,出席听证会的19人中,除7人未作明确表态,其余12人均建议不予批捕。”

 

四、本公号曾在10月12日刊发了一篇特约文章《【各抒己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南京虐童案”争议有助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健康发展!》,该文公开发表后“南京虐童案”一审法院、二审法院的相关人士是否能够看到不得而知,但该文内容涉及到的“一审法院事实上否认被告人李征琴养母身份”的相关支撑要点,二审法院在维持“一审判决”“正确性”的同时,却没有给予其明确支持(起码是目前已知的相关资料上暂时看不到公开否认被告人养母身份合法性的相关文字及其类似后续可能),因此其法理与本点评第一条中的原理殊途同归,这,就是法治进步的个案体现,应当予以褒扬。然而,同样是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公众号,同样是在说“南京虐童案”这一件事,为什么一审结束时被告人当庭表示要上诉后,其却向公众传达“‘李征琴故意伤害案'审判结束了”的明确信息,而临到了该案确实已经在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结束的时候,这个当然的“结束”话语反倒不会说了呢?莫非是有人感觉到了这个“南京虐童案”在法律上的是非曲直或许终归还有“三审”、“四审”的那一天?

 

基于以上各点原因,编者向所有读者朋友特别推荐以下文章,欢迎各方人士共同关注、认真欣赏、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南京11月20日电,今天,备受公众关注的南京“虐童案”经过一天的审理,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二审宣判:维持一审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李征琴有期徒刑六个月的判决。

 

二审中,李征琴及其辩护人提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错误,鉴定程序不合法,鉴定结论错误;一审判决适用法律错误,无视被害人程序选择权;缺乏人文关怀,无视儿童权益,造成本案被害人施某某辍学的后果,未能真正做到儿童利益最大化。被害人施某某的诉讼代理人提出,原审判决将被害人与李征琴分开,造成被害人辍学,被害人生父母家庭条件较差,不利于抚养被害人,原审判决没有维护被害人的权利。围绕上诉意见和理由,控辩双方开展辩论。

 

法院认为,上诉人李征琴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造成被害人施某某轻伤一级的严重后果,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李征琴在实际监护施某某的过程中,对其负有抚养教育的义务,但在管教过程中采用抽打的不当方式,造成施某某轻伤一级的严重后果,依法应予惩处。考虑到其此次犯罪的出发点系出于对施某某的管教,此情节在量刑时可予酌情考量。上诉人李征琴经公安机关电话通知后主动到案,且如实供述了其抽打施某某的行为,其庭审中供述虽有所反复,但对于用“抓痒耙”、“跳绳”多次抽打施某某的犯罪事实尚能予以供认,可认定自首,依法可从轻处罚。李征琴犯罪后,已向施某某及其生父母道歉,并取得施某某及其生父母谅解,酌情可对其从轻处罚。故作出了上述判决。

 

 

 

【法官说法】

 

庭审结束后,主审法官就本案中争议的焦点即鉴定书效力问题、被害人程序选择权问题以及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问题的认定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一、关于鉴定程序是否合法

 

上诉人李征琴及其辩护人、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提出,本案鉴定并非由两名鉴定人独立完成,违背了鉴定独立原则,属鉴定程序违法。法院认为,根据司法部《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十九条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对同一鉴定事项,应当指定或者选择二名司法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本案中,鉴定程序系由多个环节构成,伤情检查、拍照固定等仅为鉴定中部分环节,且该过程中亦有拍照人员、办案人员等其他参与人的见证,伤情照片系法医张某以科学方法拍摄,法医贾某虽未与张某同时参与至伤情检查,但其对张某的检查结果亦已审核确认,二人经共同研究作出鉴定结论,符合相关规定中关于“共同进行鉴定”的要求,该鉴定程序合法有效,故对于李征琴及其辩护人、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的上述意见,不予采纳。

 

二、关于鉴定结论效力

 

上诉人李征琴及其诉讼代理人提出“皮内出血”不属于《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中的“挫伤”,故孩子的伤情不构成轻伤。法院认为,南京市物证鉴定所出具的法医学人体损伤程度鉴定书系依法定程序、采取科学方法作出,鉴定结论关于“挫伤”的认定依据了《法医病理学》教科书,符合法医学理论通说及理论沿革,故原审法院对该鉴定意见予以采信,并无不当。关于“挫伤”的概念,目前并无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对此进行明确规定,现有法医学理论通说均认为挫伤包括了皮内和(或)皮下及软组织出血,该概念在法医学理论沿革中亦未曾变更。《法医病理学》系卫生部规划的法医学科专业教材,在无任何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情况下,将教科书作为医学鉴定的依据,是鉴定中通常做法,而上诉人李征琴及其辩护人所引用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释义》及《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适用指南》既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亦非有权机关所作司法解释,其仅系学术观点的一种,虽可在鉴定时作为参考,但不能当然否定教科书作为鉴定理论依据的通行做法,故李征琴及其辩护人提出该两部著作为权威解释,应优先适用的意见无法律及理论依据,不予采纳。

 

三、关于被害人程序选择权

 

上诉人李征琴及其辩护人、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提出,本案属于轻微刑事案件,被害人依法享有程序选择权,一审法院无视被害人及其生父母不追究李征琴刑事责任的意志,属于适用法律错误。法院认为,被害人施某某的生母张某某虽已向公安机关递交书面材料要求对本案调解处理,被害人生父母亦已出具谅解书,表示对李征琴的谅解,但本案被害人系未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其不具备独立判断能力及权利处分能力,而本案所涉刑事犯罪、人伦亲情及法律适用等复杂问题亦已当然超越未成年被害人独立判断和处分的认知和能力范围,其作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认识到该项程序选择权的法律后果,其在庭审中出具的书信,表达不追究李征琴刑事责任亦不具有法律意义。同时,因张某某、桂某某作为被害人生父母的同时,亦为上诉人李征琴的亲属,其考虑到物质生活及学习教育条件优越性比对及亲情关系等因素,代为作出希望本案调解处理的表达,其不能当然代表被害人施某某的独立意思表示和根本利益诉求,公安机关未就此撤销案件,系出于对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的特殊保护,并不违反相关法律规定。

 

同时,《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第9条规定检察机关在被害人系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时可以代为告诉的情形,体现了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特殊保护态度,以充分保障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检察机关就本案提起公诉,符合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关于公诉案件的规定,并非无视其程序选择权,且被害人及其生父母、养父所提交的谅解书亦已作为酌定从轻情节在量刑时予以考量。故对于李征琴及其辩护人、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的该项意见,不予采纳。

 

四、关于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的问题

 

本案被害人施某某系未成年人,因其身心尚未成熟,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应予以特殊保护和照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本案系故意伤害刑事案件,上诉人李征琴虽出于对施某某的关心、教育,但其以暴力手段摧残施某某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后果,已构成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受到国家法律的惩处。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依法对其有抚养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但该项权利的行使不得超越法律边界,应受到国家法律的监督。未成年人并非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私有财产,其生命健康权不应以任何理由受侵害,物质生活的优越性不应亦无法替代对未成年人生命健康及人格尊严的权利保障。国家作为未成年人的最终监护人,有权力亦有责任对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行为进行监督、干预,此系国家公权力的合法行使,符合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的要求。

 

对于本案未成年被害人施某某,国家、社会均应给予充分关爱,尽可能愈合其所受身心创伤,回归正常生活轨迹。据本院了解,相关部门现已为施某某提供了基本的住房、生活、教育保障,施某某亦表达了希望回原学校继续就读愿望,上诉人李征琴及其辩护人提出一审判决造成施某某辍学的意见与事实不符,本院对此不予采信。张某某、桂某某作为施某某的生父母及临时监护人,亦应对其多加关心,加强沟通,关注其身心健康,保障其生存、发展等基本权利的实现。

 

(人民法院报 记者赵兴武 通讯员曹梦璠)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