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花170万医治杭州公交纵火犯 再执行死刑 值吗?

发布时间:2015-05-03      来源: 中国之声    点击:

 

201475日,杭州最阴暗的日子,被点燃的公交车,30多名无辜受伤的乘客(其中重伤20人)——一个自认疾病得不到救治而心生不满的纵火犯,制造了难以弥合的伤痕。

 

两天前(430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的执行死刑命令,依法对公交车放火案罪犯包来旭验明正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

 

 

此时的包来旭,已经面目难辨。他亲手点燃的火焰,也烧伤了自己身体的95%。但是,他活了下来。“能够把他救回来,可以说是一次奇迹。”浙医二院烧伤科医生陈国贤在接受采访时估计,包来旭的治疗花费在150170万元之间。

 

治疗过程中,医生的内心是纠结的;这个数字公布于众的时候,民众的表达更是愤怒的。

 


 

尽管也有网友留言说,这是对法律和人权的尊重,但很快就被淹没,骂战难以避免的发生着——

 

“你们这些键盘侠,就会喷!”

 

“别扯那些没用的,就是浪费钱!”

 

其实,当这几个问题摆在面前时,问题的复杂性已经得以呈现。

 

因为救治嫌疑犯甚至死刑犯引发的争议,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早在2002423日,媒体就刊登了一则题为《一审被判死刑还该不该重金抢救》的报道:被告人因犯抢劫罪一审被判处死刑,上诉期间病情急剧恶化生命垂危,出于人道主义考虑,看守所将其送往医院紧急救治,并承担了数万元医疗费用。当时,此案引起激烈争论,很多人认为这是在作秀,不应该浪费国家有限的财力去救治一个死刑犯。

 

抢劫犯尚且如此,包来旭这样的“最大恶极”之人,还救他干吗!——这样的“人之常情”,让怎样的说理都显得苍白;将其与社会救治体系欠缺的串联,更让“人之常情”站上逻辑高点。

 

但是,因为某些公共政策和执法行为的不当而否认既定法理,显然会让社会陷入恶性循环。在某些广受关注的公共事件上坚持法治原则,才有助于让这种原则播洒其种,一点一点固本培元。

 

“犯人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犯人”。放眼国内外,一个现代法治社会不会在一个嫌犯未被判决之前,任由他在监狱里饿死或在医院里病死。

 

在这一原则下,笔者无意中发现了这样的新闻——

 

 

从专业角度,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副教授傅达林曾在《检察日报》撰文分析:

 

对被告人救治存在一个重要的功利性理由,那便是如果死刑犯在终审中罪不至死,那么不救治便造成了罪不至死的被告人提前死亡的后果。为了防范这一后果,救治变得正当且必要……

 

在经过终审甚至核准之后,死刑犯的“生命健康权”还有什么理由值得保障呢? 首先需要厘清死刑犯究竟有没有所谓的生命健康权?依据“公民权利法律加以限制才能视为剥夺”的原理,判决明确剥夺的权利,死刑犯即不再享有;但法律没有剥夺、判决也没有剥夺的权利仍然享有。同时,监狱法第7条第1款规定:“罪犯的人格不受侮辱,其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很明显,这里的罪犯包括行刑前的死刑犯,在羁押期间,监管机关有义务保护其生命健康与人身安全。在对死刑犯依法执行死刑之前,监管机关对其疾病应该积极治疗,不能因为其最终被执行死刑,而让其因疾病提前结束生命。因此对死刑犯而言,事先医治疾病,然后依法执行死刑,这才是法律的确证。因为任何人犯罪后,应当受到的是法律制裁,而不是生理灾害的报应……

 

从形式法治的意义出发,司法机关在接到死刑核准通知后,对死刑执行时刻的确定,意味着给死刑犯其他权利划定了终结的时间表。

 

傅教授的结尾尤其精彩:

 

从单纯的利益考量分析,花费数万元甚至更多的公共财政救治一个死刑犯,与将这些钱用于其他社会救助领域相比,无疑显得“不值得”;但从生命伦理分析,这种对死刑犯的救治,恰恰是人类尊重生命的公共德性要求。如果否认这一点,那么必然会反向推导出更多违背伦理的结论,比如可以对死刑犯的人身安全不加妥善照料,可以不为死刑犯提供充足的饮食保障……

 

在确立人们将死刑犯视作“人”的道德观念上,再大的公共投入都是值得的,因为它会将我们导向更大的善。

 

的确,社会和人性的天然复杂性,会衍生出无数难解的选择题,要就对错标准达成共识自然不易,这也更凸显了理性呈现和讨论的价值,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催生更健康的表达空间和社会肌理。

 

文:庄胜春

来自:睡前说说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