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南周记者:肃宁枪击案 你家里的枪哪里来的?

发布时间:2015-06-11      来源: 法治传媒    点击:

导读:6月9日,河北沧州肃宁发生一起特大枪击案,案件造成4死5伤,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南方周末》记者刘炎讯当天前往事件发生地,并于6月10日发表报道《肃宁枪击案|他家怎么还藏着枪?》,记者如何取得家属信任?南周为何在报纸发稿前抢发网稿?刺猬君独家对话记者刘炎讯,为你揭秘南周报道肃宁枪击案的更多细节。

C=刺猬君

L=刘炎讯(南方周末记者)

1、采访家属不能急,要获取其信任

C:6月9日凌晨发生的事件,你的稿子《肃宁枪击案|他家怎么还藏着枪?》次日就发出来了,而且传播广泛。你是什么时候从北京出发的?大概几点到事发地点的?现在还在肃宁采访吗?

L:9日我本来在家休息,上午在小区健身房健身,12点接到编辑电话后就赶紧出发前往沧州,订了最快的一班高铁。但沧州到枪杀案发生的村庄有点远,进村不是很方便,我到村子时已经是晚上7点半了。一直到现在都还在肃宁采访。

C:你到达村子时哪里状态如何?你当时有什么感受?

L:村子离县城不远,但村子里几乎没有路灯,仅有的路灯零星分散,相距很远。整个村子在一片黑暗之中,十分安静,就像是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情,看起来很平静。

C:9日找家属时顺利吗?

L:我到村子时警察已经不在那里了,所以比较顺利地接触到了家属。在村子的路上遇见了乘凉的老人,然后比较顺利地找到了枪击案死者刘新愿的家。他家的院子里围坐了四五十个村民,我就过去跟村民们来聊天。这是乡村的一种习俗,如果有谁家出事,大家都会过去安慰一下。

晚上8点多时,村民们还没睡觉,就聊到挺多内容。但是人多口杂,刘新愿的妹妹一开始答应和我进屋细聊,但旁边的村民就说,“你跟他聊啥呀,记者有时候会瞎写。”之后刘新愿的妹妹就不理我了。家属对记者整体比较排斥,之前还有记者被家属赶出来,所以采访不太顺利。家属反复重复一句话:“你们记者不要乱写,不要瞎写事实。”

C:你觉得记者记者有必要在采访家属时隐匿身份吗?

L:我觉得采访家属时没有必要隐瞒记者身份。首先还是告诉对方自己是记者,在这个层面上来交流,否则以朋友或其他身份采访时,家属讲得很多话可能不够严谨准确。记者隐匿身份采访这种方式可以在很多场合可以使用,但面对死难者家属时没有必要。

C:你在采访家属时有什么技巧吗?

L:我觉得采访时还是不能太着急,很多时候还是要等一等。要先让对方信任你,而不是让对方觉得你只是在利用他完成报道。可以明确告诉他们,事件报道出来会对他们有帮助。

采访的基本原则就是不要觉得记者可以要求对方做什么,家属是否接受采访完全是一种自愿行为,采访要在对方愿意的情况下完成。

我10日在医院时是可以见到家属的,但家属情绪激动时,不能够很完整地讲述事实,而且采访会刺激到家属情绪,对家属造成伤害。我个人还是会选择等一等,待家属情绪平静或者愿意说的时候再进行交流。

《南方周末》记者刘炎讯6月10 日在肃宁

2、真相水落石出才能解决问题

C:你具体是如何取得死者家属和村民的信任的?

L:想要取得家属的信任比较困难,花了些时间。不着急嘛,反正他们不说的时候你就坐在一边听着,也不一定要急着追问,就先听他们聊天。

聚在一起的村民比较多,大家都有倾诉欲,只是不想跟记者说,你就在一旁听着,在适当时机引导一下。我先是站在院子里听村民和家属聊天,之后看到刘新愿妹妹进屋里,我就跟着也进去了。我打动她的理由是,“你们家里出事后会涉及到赔偿问题,媒体的关注会有利于相关问题解决”。她觉得我说的还比较有道理,渐渐愿意跟我聊。还问我:“你觉得枪是哪里来的?”后来越聊越深入,她告诉了我事情发生的具体经过,也聊到很多细节。

后面的聊天已经不属于正常采访,家属主动问我:“如果我们不过分去强调枪支的来历问题,会不会更好地解决后续的赔偿问题?”家属们说,由于之前有政府工作人员跟他们沟通过,让他们不要过分纠结于枪支问题,否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家属很困惑,就来咨询我枪支问题以及将来的赔偿问题。

我跟他们说,还是要追求真相,只有真相水落石出,才能有利于问题真正解决。我也给他们留了名片,告诉他们后面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联系我,我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家属已经很信任我,临走时还有一个年轻小伙主动递烟,送我出门,非常客气。

C:关于村子以前有很多猎枪的背景也是村民说的吗?

L:村民聊天时也说起枪从哪里来,我反复询问村民关于枪的情况,他们就提到以前村里有很多猎枪,后来公安部门普查收缴过枪支。村子四周虽然没有山,但很多年前就有农闲时打猎的传统。他们也不知道枪杀案中刘双瑞的枪是以前收缴枪支时遗漏的,还是后来又购买的。警方也还没有公布调查结果。

遗憾的是,村民们没怎么说到杀人犯刘双瑞的相关情况,不知道他们是不了解还是不愿意说,所以稿件内体现的比较少。

3、遗憾没能获得警方信息

C: 10日的采访收获如何?

L:10日白天警察和政府工作人员在现场,领导安排的,具体做什么也不知道,造成采访麻烦,。

后来的收获比较少。上午牺牲政委薛永清的妻子跳楼身亡的消息曝出后,当地封锁比较严,警方一律不再接受采访,跟家属、村民接触也不太方便。比我早到的记者说,9日在现场处理事情的警员和战友还能聊一些事发过程的信息,但警嫂死后,事态发生变化,警方更加紧张。

C:对这次事件的采访和以往相比,难度如何?

L:肃宁枪杀案跟我遇到过的很多突发事件相似,采访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有几个方面:死难者家属、幸存伤者、官方及警方。一般家属会被官方控制,不让记者接触;医院每次都会有人看守,记者无法进去病房;而地方政府不太希望记者曝光,所以很难拿到信息。

这次枪杀案警方是封口的,所以物品很遗憾没能向警方没能获取到官方信息。

C:稿子里的环境描写是想表达什么?

L:环境描写对事件推进有渲染,不是要夸张什么,而是通过环境描写来反映事发地人们的状态,以及事件对相关人的具体影响。

这个村子发生了这么大的枪击案,但一下子就恢复到一种很平静的状态。某种程度上说明这个地方长久以来比较平静,枪击案发生得很突然,人们毫无防备。也正因为这种毫无防备,才造成死伤重大。

C:稿件在南方周末微信公号发不以后,阅读数已经有5万多,也有很多媒体进行了转载,是否达到了你的预期效果呢?

L:从反馈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信息采集业基本达到了要求。但从稿子丰富度来看,还是有些遗憾。

4、前后方联动,把握发布时机

C:你是否赞同新京报式的即时消息做法?

L:新京报的即时消息会对动态热点进行及时发布,发完动态后再看能否进一步做深入调查或特稿等。我是认可这种做法的,及时发布事件最新消息,在现在的传播环境里很有价值。

C:你在采访时是和编辑部进行前后方联动吗?

L:对,南周的前后方联动一直做得比较好。前方记者会前往事发地点进行采访,后方的记者编辑以及实习生会进行配合,搜集和事件相关的最新信息,并找各种专家,例如这次枪杀案就采访了枪支管制和精神病防治以及乡村问题发面的专家。

后方收集的信息不一定全部用得上,但会提高前方记者的效率。每次新闻事件发生时,我们都会建群,彼此互相联动,大家及时把各种信息发到群里,前方记者发现细节时及时反馈,后方实习生很强大,会就采访细节搜集到各种信息。

C:标题定为“他家怎么还藏着枪”是要追问事件进展吗?

L:对,如果我们过早接触官方,可能会影响到后续采访。所以采取的策略是在阶段性采访时避免和官方接触,把握好时间技巧。现在管得比较严,很多时候我们也很无力,只能现避重就轻。

C:《南方周末》周四出刊,为何没多等一天,而是周三就在微信公号发稿了呢?

L:一方面,要抢时效性和独家性,这也是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另一方面,要抢在禁令之前发稿,不然后面可能就发不出来了,已经有些媒体记者离开了肃宁,应该是受到了一些压力。

我9日一直采访到晚上10点,回到房间后就跟编辑商量是否先发网稿。考虑到只采到了家属,信息不是很充分,编辑对是否抢发网稿也有些犹豫。但经过讨论后,大家觉得不应该用一个深度报道的标准来衡量动态新闻,认为应该抢在禁令之前及时把这个稿子发出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信息损伤。

C:此次采访中令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L:乡村的治安问题令人很揪心。平时看着很平静的地方,一旦出事伤亡会非常大,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记者: 刘炎讯 来源:刺猬公社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