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观察】陈宝成:实现天下无拐 重在密织法网

发布时间:2015-06-18      来源: 陈宝成 法律博客    点击:

 

解决包括人贩子在内的诸多社会问题,仅有情绪化的表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人们在理性的框架内,坚持科学的精神和专业的方法,寻求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

 

文 | 陈宝成

来源 | 记录者陈宝成的新浪微博

 

最近几天,朋友圈中呼吁对人贩子处以死刑的帖子不停地刷屏。应当说,为了钱而不惜残忍地割断父母与子女的亲情,人贩子当然不是什么好人,善良的人们对此当然也有理由表示愤怒,并将这种愤怒通过网络表达出来。在这一点上,笔者深深理解朋友们的愤怒,并坚决站在朋友们这一边,强烈谴责人贩子违背人伦的卑劣行为。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解决包括人贩子在内的诸多社会问题,仅有情绪化的表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人们在理性的框架内,坚持科学的精神和专业的方法,寻求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

 

人贩子问题首先是一个法律问题。人们呼吁对人贩子处以极刑,用法律的专业术语表达,就是呼吁提高对人贩子处刑的严厉性,从而寄希望于借此来根治人口买卖。

 

应当说,按照“同情的理解”的立场,这一观点是有合理性的。在一定的前提下,刑罚的严厉性越高,刑罚的有效性也就越大。如果法律不规定刑罚的严厉性,也就谈不上刑罚的有效性;法律规定的刑罚的严厉性越高,其威慑力也就越大,刑罚也就更有效。所以,法律专业人士不宜轻易否定提高人贩子处刑严厉性的社会呼吁。

 

但是,正如前文所说,上述结论是“在一定的前提下”。如果没有了这个前提,上述结论也就不存在了。用法律专业术语表达,这个前提就是“刑罚的确定性”。

 

所谓“刑罚的确定性”,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触犯了刑法,他受到法律追究的几率有多大。如果一个人触犯了刑法而不会受到法律的追究,那么他就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触犯刑法而无所顾忌;如果一个人触犯了刑法就必定百分之百受到法律的追究,那么他就会非常谨慎甚至不会再犯。这就是刑罚的确定性。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公式:刑罚的有效性=刑罚的严厉性×刑罚的确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公式不是我发现的,是一个叫贝卡利亚的意大利人,在18世纪撰写的《论犯罪与刑罚》一书提出的。这个贝卡利亚,被后世视为意大利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这本《论犯罪与刑罚》初版于距今251年前的1764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刑罪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他关于刑罚的有效性=刑罚的严厉性×刑罚的确定性这个观点,在200多年内风靡全世界法学朋友圈。

 

回到人贩子问题上,人们呼吁对人贩子处以极刑,是有历史传统的。中国有几千年专制历史,在专制的社会环境下,重刑思想泛滥并荼毒至今。这里的重刑,其实更多是重视刑罚的严厉性,而忽视了刑罚的确定性。这就导致包括针对人贩子问题在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刑罚缺少有效性;换言之,人贩子问题从古至今并未禁绝,与社会忽视刑罚的确定性所导致的刑罚有效性不足密切相关。

 

而据权威的实证调查资料显示,在治理犯罪问题上,刑罚的确定性所发挥的遏制作用,远大于刑罚的严厉性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说,从遏制犯罪的作用看,密织法网比重刑更有力。

 

所以,要从法律层面解决人贩子问题,提高刑罚的严厉性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在此之外更需要密织法网,确保每一起拐卖儿童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都能被缉拿归案。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天下无拐”。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