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观点】对官员辞官不妨多点掌声

发布时间:2015-06-21      来源: 徐甫祥 法律博客    点击:

对于“中国式辞官”引发的热议,固然与腐败官员在社会的负面形象牵连有关,但究其社会心理基础,仍然衍生于官本位意识下的“羡官”与“仇官”情结:若官员诉说苦衷,很可能面临“为何不辞官”的反讽;若真的辞了官,则又会承受更多的非议。

 

文 | 徐甫祥

来源 | 徐甫祥的法律博客

 

刘涛,北大毕业,先后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团委、团省委、省委统战部工作,三十出头就被任命为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副县长。出人意料的是,正当春风得意时,去年12月,他却辞去副县长职务回乡创业,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与感叹号。(6月17日《湖南日报》)

 

刘涛辞官之初,竟被亲朋好友视为“近乎疯狂”的决定:父亲愤怒、母亲落泪、好友劝阻、乡邻傻眼。好在妻子懂他,才得以安然卸下“官袍”。其实,很多官员决定辞官时,都有大致相同的境遇。譬如,原浙江省平阳县副县长周慧辞官,亦被其长辈们看作是“晴天霹雳”,阻力委实不小,为此,他只能选择“微笑着沉默”。可见,社会残留的官本位意识仍旧根深蒂固,即使是在处于多元时代的今天,官员辞官之路依然不会平静。

 

如果说,众多官员亲属对官员辞官的惋惜,给出的是一个大大的“惊叹号”的话,那么,在反腐持续高压的现实语境下,对当下官员纷纷辞官的诘难,则如一个大大的“问号”,让不少辞官者有芒刺在背之感。这也难怪,正当反腐层层推进、“拍蝇打虎”正酣之际,一个官员陡然“抽身”,难免会引发种种好奇、猜测和想象,用一句时髦的网络语言来说,这也算是一种“中国式辞官”的尴尬。

 

另外,官员辞官除了面对亲属的不解及社会的非议外,还要经历漫长的等待:从表达辞官意向、纳入议事日程到组织最后决定,往往有数月之久。其间,诸如组织的挽留、同事的异样目光、家庭的压力,都使这个过程如坐针毡,形同煎熬。

 

对于“中国式辞官”引发的热议,固然与腐败官员在社会的负面形象牵连有关,但究其社会心理基础,仍然衍生于官本位意识下的“羡官”与“仇官”情结:若官员诉说苦衷,很可能面临“为何不辞官”的反讽;若真的辞了官,则又会承受更多的非议。其实,官员辞官,自古有之:正是有了陶渊明、郑板桥们演绎的“归去来兮”,才成就了祖国文化史上的一代大家。如果去掉官本位意识的羁绊,那么,无论为官还是为民,社会都应该以一种平常心来看待这种选择。

 

因此,对于官员辞官,社会各界不妨多给一点鼓励和掌声:首先,政府不必执意挽留,适当的“放手”,既“成人之美”,还可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促进官员队伍的新陈代谢,又何乐而不为呢?其次,社会公众亦应多一点理解。并非辞官者都有“难言之隐”,绝大多数官员辞官,无非是对人生的一次重新规划,显然无可非议。即使如曾经步入人生弯道的高龄老人褚时健,其为社会奉献的励志“褚橙”,不就是人生二次规划的成果么?

 

据悉,刘涛兴建的红心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已经启动,将秉承为父老乡亲造福的意愿,按照有机、绿色的高标准,培育出高品质水果。任重道远,前路坎坷,期待刘涛和他的同伴们,能够心想事成;更期待大江南北的市场上,能够早日见到与“褚橙”媲美的“刘桃”现身。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