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假钞行骗 不能止于谴责
发布时间:2015-12-03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次
11月30日晚是东莞67岁的杨华珍老人第一次摆摊,主要卖毛巾、围巾等保暖用品。整晚老人共接待10位客人,其中有6位买单时用的是百元大钞。可等她回到家中,才发现6张百元大钞都是假的。这让第一次做生意的老人整晚没睡,要知道600元相当于她与孙子半个月的生活费。(12月2日光明网)
新闻一出,网友们极度愤慨!纷纷表示:“这些骗子真是丧良心,总会遭报应的”!的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伤害人心的事我们不愿看到,何况是生活艰苦的老人?老人们赚点辛苦钱真的很不容易,年龄大了身体都不好,行动不方便,如果生活很好,谁愿意那么大年纪出来风吹日晒只为一口饭呢?近年来,利用假钞行骗的事时有发生,深深牵动着社会的心。
随便一搜,网上类似的案例层出不穷,真是让人又心酸,又愤怒!在心酸、愤怒之后,笔者认为对用假钞欺骗辛苦谋生老人的缺德行为不能止于谴责,更多的应该是思考事件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笔者分析此类事件的产生主要有三种原因。
一是假钞的来源不确定。既是交易便有交换,每天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的交换,手中的人民币早已不知道转了多少次,易了多少主,就算知道是假钞,也无法准确的判断假钞出自谁人之手,谁该为自己的损失负责。二是假钞的辨别不容易。事物的发展具有双面性,有利也有弊,假钞无疑就是科技被“某些人”异化之后的产物,试想生活条件艰苦、没有受过专门鉴别假钞训练的老人怎么能有效、快速的辨别出真假呢?三是违法的成本低、查处难度大。虽说有法律的支撑,可是使用假钞进行行骗的数额较小,行骗手段隐蔽、行骗分子的流动性大,导致调查取证工作难以开展,最终助长了不法分子的行骗野心。
因此,避免利用假钞行骗伤害老人事件的发生,让假钞行骗的缺德行为远离我们的生活,需要人人参与,各方有为。一是加强自身防范意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发现假钞主动上缴,不做违法乱纪的事,不做伤害他人的事,不做违背良心的事。二是金融机构坚持问题导向,多培训、多宣传有关假钞鉴别的方式方法,制定一定的奖励机制,提升民众打击假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迅速有效地解决利用假钞行骗“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