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然,批评环保官员履责不力,这是公众的应有权利;但另一方面,当身处一线的环保官员敞开心扉地阐析环保权力运作现状时,那些运行在体制内部的不为常人所知的环保症结便显露无遗。
文 | 杨让宁
来源 | 杨让宁的法律博客
3月23日,“环境保护”微信公众号刊发文章《环保局长忏悔录:我是公关局长、作秀局长》,这是一封来自某县环保局长的匿名信。这位环保局长在信中说,“我在县环保局当了近10年局长,是一个环保战线老兵,说到这个,我还是很忐忑,良心不安。我常自嘲是公关局长、作秀局长。刚工作时,我曾立志为全县群众守住蓝天清水,现在回头看,深感愧疚”。
按说,一个县环保局长,在整个官职体系里并不算大,但在现实权力架构中,能够充任一个县级部门的一把手,掌控一县之内的环保之权,一切与环保有关的事务统统归人家管辖,本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只是,环保部门的“弱势”,早已众所周知,我们此前就见识过“环保部三道通牒成空文”,从信中看,这位局长连坚持原则履行法定职责的底气都没有,难道想用事实证明“弱势部门无强官”?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环境保护”由环保部主管,是环保部的工作指导刊。粗略调查可见,这已不是环保部主管媒体第一次“以事实说话”讲述环保部门一线人员的委屈和窝囊了。去年12月,《中国环境报》就刊发了一篇作者注明是四川省环境保护厅的文章《谁来配强环保一把手?》,披露了环保部门官员的种种“艰难”:从近20年来的统计数据看,环保干部几无上升空间,一个领导无论多么优秀,只要到了环保部门,就意味着职业官员生涯的终结。环保干部普遍认为,环保部门拥有环评、执法、总量考核等权力,都是“说不”的权力,实际就是得罪人的权力。
环保部公开抖搂家底,用意何在?当然,绝对不是只为了把弱势和窝囊撕裂给人看,以获得同情和理解,更重要的,可能就在于,从权力运行的角度,表明问题的真实存在和深层次病因,从而寻求破解之道!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有了解剖写忏悔信的县环保局长这只麻雀的必要和价值——固然,批评环保官员履责不力,这是公众的应有权利;但另一方面,当身处一线的环保官员敞开心扉地阐析环保权力运作现状时,那些运行在体制内部的不为常人所知的环保症结便显露无遗。
翻阅这篇忏悔信,不知道你有何感触,字里行间歪歪斜斜写着四个字:不务正业。是的,“上任后最重要的工作是招商和公关:帮县里的企业跑环评,应付上级检查”。这不是不务正业是什么?民谚有云: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要是这么想,你就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因为,环保局这个位置,换谁都一样。我们能从忏悔信里找到证据。
请看证据一,“去年从外县调来了一位主要领导,上班第一天就私下找我谈话:从某个角度讲,你的政绩和我的政绩是冲突的,你若是敢影响我的政绩,我必……当然,兄弟你委屈几年,我必有厚报!”官高一级压死人,当县环保局长和县里主要领导形成政绩冲突时,“小小的”环保局长只能听大官的。你不听话,就换个听话的,或者,就给你点“我必……”
此处有个细节一定要注意,这事发生在去年,还是“县里主要领导”上班第一天。这至少说明,这位局长从这位县里主要领导上任第一天开始,就得乖乖听命于人家,可以预见,该县去年的环保不会好到哪里去。
再看证据二,“我也曾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悔过,对一些实在看不过眼的违法排污行为,我给市长信箱写过举报信,可来找我了解情况的却是县里主管领导和被举报企业,甚至主管领导让我帮企业查查是谁写的信。”呵呵,连市长也同穿一条裤子,你还敢不认卯?
还有证据三,“新环保法赋予了我们更大的权力,让我们的腰杆挺了起来。可我心里清楚,我们无法掌控这些权力,因为环保局的职能需要服务于地方政府,需要对地方政府负责,权力怎么用都要听县领导的。”
说来说去,县环保局长以前要听县领导的,新环保法出台后,权力行使还是要受制于县领导!这是环保部主管媒体“牢骚”不断的根由所在。当路线政策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现在,当你期待环保部门能够大干一番,人家显然在告诉你,县环保局长得完全听县领导的,环保咋可能做好呢?
现在,当一个县环保局长也老老实实地承认,“明面上主持会议,接受采访,高喊向污染宣战,背地里却按领导要求为企业出主意、跑关系,对领导交代过关照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面上在上级检查调研时介绍已取得的环保成绩,展示环保决心,背地里却在调研时弄虚作假,为被查企业提前通风报信”,这等于是说,明面上他听命于各项环保法规,但背地里却更需要遵从于地方领导的指令。甚至我们可以顺此假设,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这些县环保局长,究竟是更听环保部长的,还是更听县里主要领导的,不言自明。
环保领域运行着相悖的两套规则和逻辑。这是目前的基本困局!“生态文明”已然是重大任务,一切都在加速围绕此展开,困难千头万绪,而作为专司环保职权的行政部门也在其公开平台上让一县环保局长公开忏悔,表露苦衷,矛头直指“地方政府和县里主要领导”。
面对此种现实,我们别无选择,一是,怎么破?二是,不破也得破!
今年全国两会上,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就多次提到“推动地方政府责任的落实”。“最近我们已经对两个城市政府的负责人进行公开约谈,这就是要落实地方政府的责任。我们要在一些地市试点怎样将环境保护纳入到干部的政绩考核中去,试点怎样进行干部的离任环保审计或者在经济审计中纳入环保的内容。”
只有让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形成治理合力时,“县主要领导”和县环保局长才会真正成为一条船上的人,双方的政绩才会正相关,面对日益严峻的环保形势,这个问题不能拖。因为,即便环保部门承受再激烈的批评,只要回到治理现实中,那些隐身于背后的没治理责任却有政绩需求的“县主要领导”才是最大的麻烦,应早日纳入“责任人”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