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环保部长陈吉宁:改变环保不守法常态 守法是底线/图

发布时间:2015-04-28      来源: 中国网    点击:

 

 

 

  陈吉宁在座谈会发言。新华社发

昨天下午,在被正式任命为环保部部长48小时后,陈吉宁在环保部与20多家媒体进行了座谈。据了解,这是他接任部长后的第一次对外活动。陈吉宁在会上表示,过去环保执法过松过软,今后要让守法成为常态。应媒体要求,陈吉宁对柴静发布的有关雾霾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也给予了回应。陈吉宁表示自己当天晚上就已完整看完,昨天上午还专门给柴静发短信感谢,感谢她唤起全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京华时报记者王硕

□谈环保部履新

过去环保不守法是常态

“陈吉宁部长上任后第一个对外的会议,是这个与媒体的座谈会,他第一次以部长身份做的有关今后环保工作的讲话,也是这个会。”环保部副部长潘岳主持了昨天的座谈会。在座谈会上,作为环保部新任部长,陈吉宁首次谈起了今后环保工作的重点方向。陈吉宁表示,他刚接环保的工作,现在还在熟悉阶段,但是他提出,近一段时期,环保将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新的一年,环保部门首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落实新《环保法》。陈吉宁说,过去环保执法过松过软,环保不守法是常态,而今后要把这个常态翻过来,让守法要成为常态,“守法是底线,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要守法,这不是高要求,这是一个底线的要求。”

陈吉宁表示,新的《环保法》给环保执法带来契机,大家看到了一个最严厉的环保法,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包括企业排污的举证问题、生态损失的鉴定和评估等问题。陈吉宁说,很多环境的问题带来的影响都是间接的,长期累积带来的影响,它并不是直接让一个人死掉,所以这些按照现在的技术规定不太好界定,而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新法的实施中逐步细化。

促进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被新部长列为今后的第二项工作重点。陈吉宁说,环保的事情从来不是环保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共同面临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事情,所以环保工作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怎么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让广大公众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这里面涉及到必须信息公开。

“信息不公开,公众怎么参与?”陈吉宁表示,如何促进公众参与,如何调动政府和其他部门的积极性,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治污的氛围需要花大力气,更需要环保部门做一些根本的改变。因此这项工作也将作为环保部门今后的工作重点。

此外,今年是十二五的最后一年,按照中央安排,环保部门将开始筹划“十三五”的规划。陈吉宁说,环境问题都是非常复杂的因果关系,需要科学支持,需要科学决策,需要分阶段、分时段、分地区用系统的办法来提高治理的效果。他表示,环境问题不是靠嘴说能解决的,是需要靠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一件一件地做,才能解决。陈吉宁说,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公众切实感到环保部有信心,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有呼应。

在座谈会最后,陈吉宁表示,两会上环保部还会和大家见面,到时欢迎大家“敞开了”提各种问题。

□谈柴静纪录片

值得敬佩已发短信感谢

昨天下午的座谈会中,在媒体发言时,2月28日在朋友圈刷屏的央视前记者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再次成为媒体谈论的热点,并希望陈吉宁在最后发言时就此表态。

陈吉宁回应道,2月28日当晚,他就完整地观看了《穹顶之下》。“我今天上午给她打了很多电话,但一直占线,后来给她发了短信,我想向她表示感谢。”他说,柴静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从公众和健康的视角来唤起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值得敬佩。

陈吉宁说,柴静的纪录片让他想到了一个人——蕾切尔·卡逊。他说,1962年,蕾切尔·卡逊出版了一本书:《寂静的春天》,就因为这本书的发行,唤起了全球对环境的关注。“我想,这个片子对唤起公众关注环境健康问题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我特别赞赏这个事情。”陈吉宁说。

陈吉宁说,环保部门和媒体之间,首先是“挚友”,柴静《穹顶之下》的传播也恰恰反映了在新媒体时代,政府、社会、媒体之间应该怎么样互动,怎么样共同把大家的环保意识提高,来推动环保工作的发展,来面对如今“恐怕是人类历史上从没有过的”环境的挑战。

另一方面,环保部门与媒体是“诤友”的关系。陈吉宁鼓励记者能够坦诚地对环保工作提出批评。“我们不介意,而且欢迎”,陈吉宁请记者在监督企业和其他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的同时,也监督环保部门的工作,“看看我们是不是尽责了,是不是有作为了,是不是不辜负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和大众对环保部工作的期望。”

■链接

《寂静的春天》唤起人类环保意识

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中,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环境保护在那时并不是一个存在于社会意识和科学讨论中的概念。在此之前漫长的时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号是“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

《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引发了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书,书中描述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作者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出版。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相关新闻

柴静纪录片引发关注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称

“片子引起关注是件好事”

据新华社电央视前记者柴静自费拍摄的一部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通过网络播映后,引起广泛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一天之内,几大互联网网站点播下载量加在一起已近上亿次,在手机上,该影片被反复“刷屏”。

这部103分钟的纪录片是柴静和一些人士,在过去一年里拍摄的,主要针对什么是雾霾、它的形成及解决出路,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记录和剖析。

影片用大量镜头对准触目惊心的污染现场,并采访了许多专家,收录了相关数据,也融入了拍摄者的情感。

网上有评论认为,这部影片,切中痛点,让人想到美国作家雷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该书在上世纪60年代推动了美国的环保进程,唤起了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但也有人指出,影片存在一些事实错误,而传说中拍摄者个人的一些“有违环保”的行为也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影片掺入了较多个人情绪因素。

与海洋学家卡逊不同,39岁的柴静本人不是科学家。

不少人认为,影片说什么,与个人无关,只要它说得对,就应该支持。这部影片有感染力,推动了社会对环保的认识,普及了科学知识,并有助其转化为行动。

全国政协委员、女高音歌唱演员李素华说:“她说了我们很多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

影片的播出正值全国两会召开前夕。

“看了这部片子,我觉得片中用科学的态度说话很重要。”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说,到底PM2.5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对人的脑血管、心血管、肺、胃的损害状况究竟怎样,柴静花了一些时间做调查。

吕新华说,这个片子引起舆论关注是一件好事,同时也要看到中国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以及政府在治理雾霾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我们国家在治理雾霾方面的力度是很大的。”他说。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