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生态建设谨防新瓶装旧酒

发布时间:2015-05-17      来源: 人民网    点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采取多种举措,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有的地方在认识和实践中还存在“新瓶”装“旧酒”的不良倾向,应引起警惕、尽力避免。

  生态文明建设中“新瓶”装“旧酒”的倾向,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1)有的地方将生态文明建设口号化,在传统工程项目上贴“生态”标签,炒概念、造“虚火”,实质性功课不多,这样容易使生态文明建设虚化、庸俗化。2)有的地方将生态文明建设视为一个“筐”,将原有的国土整治、资源管理、城乡建设等常规性工作“打包”“汇总”,表面上内容高大全,实际上却是“大拼盘”“大杂烩”。这样容易使生态文明建设泛化,既不利于把握主线、协同增效,也不利于抓主要矛盾、实现重点突破。3)有的地方将生态文明建设“政绩化”,重视高投入、见效快的人工建设,忽视“慢工出细活”的自然恢复;重视大项目、大工程,忽视生态文化建设和公众参与;更有甚者,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名义,上马一些不顾自然条件、破坏生态环境的工程。这样容易使生态文明建设短期化和异化,使其偏离自然规律。

  造成上述不良倾向的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跟不上实践需求。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项新生事物,又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涉及领域多、难度大、创新性强,对相关理论研究提出了较高要求。当前,一些地方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需求,这就导致这些地方的实践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二是一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大环境相对滞后。政绩考核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未将生态环境的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纳入政绩考核中。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匹配的财税政策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平衡好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短期的经济发展行为与长期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难以兼顾,只好把现有“成色不够”的工作进行“染色包装”。三是一些地方试点示范未形成体系。一些地方虽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但由于名称相近、任务相似、空间相重,部门和行业分散驱动,存在条块化、分割化、碎片化的趋势,没有较好地形成合力。这就造成地方政府无所适从,出现不少“贴牌”和“套牌”工程,为了“帽子”不考虑客观条件。

  克服“新瓶”装“旧酒”的倾向,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取得实效,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厘清概念内涵,出台评价指标体系,为处于探索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环境、奖惩机制,完善干部政绩考核方式,形成上下有序、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奠定基础;坚持亮红牌和树标杆“两手都要硬”,有进有退、有保有压,对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梳理、甄别、研究,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突出重点,有针对性、深入持续地推进试点示范,不求数量多、范围广、声势大,而在探索体制机制、建设模式和推进路径方面攻坚克难、深耕细作,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作者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  


  《 人民日报 》( 2015年05月17日 08 版)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