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尚书房】一个民间环保人的自白

发布时间:2015-06-18      来源: 共识网    点击:

摘要
我所从事的民间环保行业也有了接近20年的发展。如果不是神经错乱或者有意撒谎,没有人会否认我们的环境比之前不是更好,而是更糟了。

 

共识君按:本周【尚书房】,共识君为您推荐《强国病村》一书,作者刘立灿。以下为本书序言。

 

《强国病村》,刘立灿,明报出版社

 

-1-

 

我现在从事民间环保的工作。

 

在中国,环境被全面污染破坏、生态危机严重,已经是不需要证明的事实。“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北京下土了”,“每十场雨有七场是酸雨”···

 

这些描述环境问题的说法,大家应该都不再陌生。只要稍微留心一下,我们就能够从官方文件和媒体上得到大量有关中国环境状况的数据和分析。

 

由于身在其中,所以觉得热闹。每天许多事情发生,不是这里污水横流二十年,就是那里废气肆虐数公里。有的时候机缘巧合,就容易出现一个全国有影响的环境事件,于是一轮一轮的各种评论、建议、呼吁说我们要如何重视环境保护。

 

一些同行或者朋友讲,不用担心我们会失业,在我们有生之年,中国的环境不可能好得让我们无事可做。说这话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是该高兴还是该为所有人痛苦。

 

如同现代中国的大部分领域一样,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环境保护话语和方法都是西方传过来的。我们关注边疆偏远地区,喜爱赞美大江大河大山的天然性,对于海洋和陆地的大型哺乳动物的遭遇心有戚戚焉,诅咒黑臭的浓烟和废水,当然现在又添上了对于气候的忧虑。

 

环境作为纯粹的客体,被条分缕析地研究和精致地强调,仿佛不如此就显得不专业一样。

 

我们可以发表让人热泪盈眶的演讲。一个万里之遥的物种,可以被描绘得像我的兄弟一样亲切。我们做义愤填膺的抗议,穿梭在热点问题中间,忙碌、烦躁。我们在世界各地开会,做媒体领袖,以为这些活动很高级,我们的关爱很宏大。

 

这些想法和做法很重要,有一部分的工作确实需要一部分环保工作者循此路径进行,但是环境保护的想象力不能就此戛然而止。

 

如果每个人每个组织都是这样简单的思路和飘在空中的做法,就会像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那样被人讽刺抨击。他因为呼吁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而自己家里每个月用电花费却达到一两千美金。

 

-2-

 


中国癌症村地图

 

环境社会学家饭岛伸子在其开创性的著作中,这样定义环境问题:

 

“人类的、为了人类的、由于人类的行为的结果导致的自然的、物理的、化学的、环境的变化或恶化,对人类社会自身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不良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环境问题。”

 

她强调要研究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以及环境被破坏之后的社会后果。

 

依我个人不全面的了解,这正是中国环境保护领域做得比较少的地方。

 

我们长期以来倾向于就环境问题而谈环境问题,也就是为了突出自己的工作领域或者强调自己的专业性,把本来与人有关的环境问题,尽量变成只有自然环境这个客体作为一个问题,有意识避开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

 

这样虽然可能避免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冲动(也就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来思考和行动),但也容易成为自娱自乐、与人和社会分离的小圈子。所以理想状态下,我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工作中去接人气和接地气。

 

接人气是说不要特意把环境与人分开,只从环境来谈论环境,而是将人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加以关心。许多环境问题由人产生,也作用于人身上。

 

如果仅仅关注污水排放应该几类、江河源头应该不动、土壤修复困难漫长,就把自己变成了环境工程师,自觉放弃了从社会的角度来观察环境问题的方法,丧失了对人与环境互动的关注。

 

小时候有一次问一个亲戚,为什么政府不让夏收和秋收后在田里烧秸秆,大家还是烧?我的家乡河北省离北京太近,离天堂太远,所以很早国家就强力禁止秸秆焚烧,为了北京的机场,也为了北京的空气。

 

亲戚说了几个好处:一是就地烧秸秆省很多人力,二是给土地提供下一季的一些肥料,三是烧过秸秆的地比不烧的虫子要少。

 

直到现在,许多农民还是不顾禁令烧秸秆,我想这几个好处如果始终存在,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烧秸秆不会一禁了之。如果有人从环境的角度,批评村民意识差,我都会说说这几个原因。

 

这个知识始终是我洋洋自得的经验,因为遇到的许多城市人都不了解这一点。它提醒我在关注环境的同时,考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考虑人与环境的互相影响,不要随意下被人鄙视的结论。

 

“癌症村”村民

 

-3-

 

接地气一个是说国际通行的方法在中国的有效性。这不是"中国例外主义",强调中国各方面独一无二的特殊之处。而是说,许多我们借鉴的解决之道,其有效性需要在中国检验后才知道。

 

例如,许多组织经常把推动法律和政策的改善作为主要的解决办法。这在西方法治国家或许就够了。因为一旦法律确定,再出问题咱们就可以法庭见。

 

但是这与我们在中国的日常体验不符。

 

在中国,有了法律虽然比没有好,但离某个问题的解决还差着十万八千零一里。

 

我们都知道一个词"潜规则",这已经成为我们现代日常用语。它描述了历史和现实中,我们如何发展了一套实际支配社会运作的规范,这些规范常常有无法宣诸于口和摆上台面的负面作用,因此不但没有形成条文,还可能与条文规范的精神相违。

 

但是这才是规矩,我们都受其约束。

 

具体到环境保护中,我们有诸多法律规范,但是执行不力或者是另外的规则在起作用,这一点无法改变的话,出台多少法律也可能只是麻醉麻醉自己,娱乐娱乐大家,中看不中用的。

 

所以,在国外有用的经验和解决方案,放到中国来,我们还得再琢磨验证,使之尽量能够有效。

 

接地气另外一层意思是我们环境诉求的普遍性与地方问题特殊性之间的差异。

 

在我走访的村民中,有一个曾经参加过政府和环保组织在一起开的会议。他有一个不解甚至不满是,你们做环保的在台上说这个说那个,为什么不能来我们村里转转,只要筹集一点儿小钱就能解决我们村的大事,整天说那么多有什么用啊。

 

他的说法未必正确,但这是他个人的体验。在他个人的世界中,事情就是事情,不需要考虑形而上学的东西,也不需要考虑其他问题,给我解决了就是好,解决不了就是空。

 

而我们号称做此类工作却无法给他任何帮助,他当然有理由表达不满。我有些尴尬,不免替同行,也替自己辩解。

 

但是我也会时刻警醒,工作即便无法关照太多现实现地的实际情况,也尽量不要脱离太远。借用鲁迅告诫后人的一句话,就是莫做空头环保人。

 

-4-

 

 

按照政府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创者曲格平先生的说法,中国开始系统性进行环境管理到现在也有了三四十年年的时间了。

 

我所从事的民间环保行业也有了接近20年的发展。如果不是神经错乱或者有意撒谎,没有人会否认我们的环境比之前不是更好而是更糟了。

 

我知道无论是哪个方面,都对此做出或者正在做很多努力,但是环境依然在恶化。

 

我经常怀疑,环境保护是不是一个表面上被重视,而实际上却被忽略的事情。被忽略未必是主观故意的忽视,而是没有脚踏实地,没有对人的关怀,没有找准问题,或者,只是简单地无力。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中国的环境问题并不体现在每年官方发布的《环境状况公报》的统计数字里,也不在各种口号、标语和政策目标中,它就是我们日常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可以亲身体会、或者间接得知。

 

一个村庄的现状,一个村民的生活,比许多漂亮的增长数字和宏大的工程更加真实地描述了现在的中国。

 

所以我决定迈开双脚,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村民怎么过的;

 

我要想想为什么在欢呼崛起的大国中,出现了这些受损害的、被抛下的村庄和村民;

 

我想知道环境问题及可能伴随的健康和其他问题对于转型中国的农村带来怎样的结果,又可能怎样影响着农村和中国的未来。

 

但是首先,让我从一个个村民和一座座村庄讲起。

 

现在就开始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