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人民日报:让基层环保局长不再尴尬

发布时间:2015-06-27      来源: 人民网    点击:

地方党委政府负责人重视环保、依法行政、敬畏法律,环保部门才能挺起腰杆铁腕执法,基层环保干部匿名举报违法排污的事情才会绝迹

  

  中国环境报日前刊登一封基层环保局长的信,反映了其内心苦闷:县领导交给环保局最重要的工作是招商和公关,要求环保工作不能影响县里的GDP。对一些实在看不过眼的违法排污行为,这位环保局长给市长信箱写过举报信,可来找他了解情况的却是县里主管领导和被举报企业,主管领导甚至让他帮企业查查是谁写的信。

  这位环保局长的遭遇并非个例,反映出一些地方基层环保部门工作中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基层环保部门隶属地方政府,环保局长由地方政府任命,“乌纱帽”掌握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手里。有的地方领导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基层环保局长夹在地方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公众之间左右为难,“开发区不敢查、重点保护企业不敢查、领导不点头不敢查”,很多时候是看当地党委政府领导的眼色行事,做一些表面文章,无法真正做到铁腕执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环保局长往往“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要保住位子就难以做到坚持原则,要坚持原则就可能被马上“拿掉”。顶不住,又不能硬顶,有的基层环保局长无奈之下想出一招:自己充当举报人,给上级领导或环保部门写匿名信反映情况、举报污染,希望环境得到保护,自己能够免责。

  这些基层环保局长处境尴尬的原因,一方面是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更重要的则是,GDP至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一些地方领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重“显绩”轻“潜绩”,对污染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撑起“保护伞”。在现行的生态环保管理体制下,让地方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充分认识到“发展不能任性,生态必须保护”,并落实到行动中,至关重要。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迈出新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不过,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环保部会同国土资源部等10多个部委共同编制的《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去年,全国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16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145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超标比例仍高达90.1%;在4896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水质较差级的监测点比例为45.4%,极差级的监测点比例为16.1%。修订前后的环保法均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但这一条在不少地方并未落到实处。

  今年实施的新环保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保主管部门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包庇的;依法应当作出责令停业、关闭决定而未作出的,除了要接受行政处分外,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通过加强生态环保考核、约谈地方政府负责人等方式,让地方党委政府负责人依法行政、敬畏法律,环保部门才能挺起腰杆铁腕执法,帮助地方党委政府既守住“发展”这条底线,也牢牢守住“生态”这条底线,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切实负起责任。另外,还应进一步推进环保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让公众、媒体能够充分了解企业排污状况、生态环境状况,从而形成倒逼机制,督促企业和政府承担环保责任、共建美丽中国。全社会合力向污染宣战,环保局长不得不写匿名信举报污染的怪现象才会彻底消失。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27日 10 版)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