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柿子”式环保部门何以环保?环保只是环保部门的环保?
发布时间:2015-08-06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赐稿 点击:
次
“软柿子”式环保部门何以环保?
2013年7月9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第一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时任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就环保问题作报告时自我调侃道:“我听说世界上有‘四大尴尬部门’,中国的环保部就是其中之一。”时隔两年,《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调研环保工作时发现,人、财、物皆归地方政府管辖的基层环保部门“尴尬”尤甚。(8月4日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环保部门何以成了世界“四大尴尬部门”之一?按说,以中国政府对环保问题的高度重视,对环保人、财、物的巨大投入,关于环保相关法规、条例的出台数量,不可不谓世所罕见,缘何就“尴尬”了?前任环保部长周生贤如此调侃,着实令不少网友难以理解,环保本就是环保部门份内之职,调侃、抱怨显然有些推诿责任、矫情之嫌。
但媒体记者的深入调查才发现,看起来属实权部门的环保机构,的确存在不少“尴尬”。一是不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媒体、公众,都把环保责任当作是环保部门的责任,似乎与其它部门无关,但凡发生了环境问题,不管是正常追责还是只是为了平息公怒,都直接拿环保部门“开刀”,如果舆情爆发难以控制,一些地方还拿处分环保官员了事。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民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环保官员岗位的风险也开始飙升,据《中国环境报》一份关于“近20年全国环保部门一把手的任职去向”的研究,专文分析“为何当上环保局长就意味着职业官员生涯的终结”。按说,环保机构专职负责环保监管执法没错,但环保涉及众多部门,国家有明确职责界定,要让中国的环保事业健康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光靠环保机构显然不行,也需全民行动。而当前,全社会正是缺乏环保的责任意识。
二是地方掌握人、财、物,基层环保部门执法有心无力。越到基层,环保机构人员、物质、经费越少,相应执法权力不强、力量薄弱,但却面临着直接的执法环境,这种尴尬境地在不少地方基层长久存在,并未因近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环保加大政策、资金的投入而发生改变,导致环境违法企业肆无忌惮、我行我素,相应的执法惩治根本无以执行。
三是环保执法易受地方政府行政干预,导致执法不严、流于形式。一面是越来越严、越来越多的环保法规的出台实施,另一面却是地方政府在“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之间的徘徊不决。不少基层环保官员无奈的说,环保部门毕竟只是地方政府下属部门,如果地方政府选择GDP,甚至要求环保部门“帮助污染企业合理落地”,是从或不从?特别是对于经济本不发达的地方,牺牲环保服从经济发展大局是普遍现象。
综上因素,不难看出,环保部门处境的确尴尬,俨然是“软柿子”,任谁都可以捏。但“软柿子”式环保部门又何以环保?缺乏独立、强大的执法权力、缺乏充分的人员、物质、经费保障,这是各级环保部门面临的最大“尴尬”,不解决这些问题,即使出台再多的“史上最严环保法规”也无济于事。正如一些专家据说,必须实现环保机构的权责统一,统一标准、统一考核,将环保部门的人、财、物独立于地方政府。其次,不但要明确环保部门的环保权责,也要明确涉及环保的各个相关部门的权责,要进一步强化落实地方政府环保主体责任,实行“一票否决”。
环保只是环保部门的环保?
2013年7月9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第一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时任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就环保问题作报告时自我调侃道:“我听说世界上有‘四大尴尬部门’,中国的环保部就是其中之一。”时隔两年,《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调研环保工作时发现,人、财、物皆归地方政府管辖的基层环保部门“尴尬”尤甚。(8月4日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连环保部长自己就调侃说,中国的环保部是世界“四大尴尬部门”之一,不得不令全社会反省,我们的环保部门究竟怎么了?因何尴尬?
可以说,近年来,随着各地层出不穷的环境污染事件遭媒体曝光,引发持久而激烈的社会抗议,特别是全民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对于美好生态环境的追求愿望日益强烈,对于频繁发生的环境污染现象也日益难以容忍,各级环保部门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其实,在十八大报告中,已经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环保保护事业。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与环保相关的法规、条例出台了很多,特别是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环保法更被称为史上最严,对于违法排污企业可施按日计罚,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环境违法成本。按理来说,各级环保部门理当在执行环保职权时更有底气、更得心应手才是,如何会尴尬不已?
随着媒体记者的深入调查,才发现,环保部门的“尴尬”并非“无病呻吟”。环保部门履职不力,既非没有坚定决心,又非手段“温柔”,更非与排污企业“狼狈为奸”大玩“猫鼠游戏”,而往往是有心无力。虽然各级政府对环保的人、财、物投入极大,充分表明了政府治污决心,但相应的管辖、支配权却仍牢牢掌握在各级地方政府手里,把钱用在刀尖上乃到真正用到环保上,也是空谈。
一方面,各级环保部门缺乏相应人、财、物管辖权,而且越到基层,越是如此,一个人甚至要承担多个内设机构工作职责,仅“回复上级文件”就叫人疲于应付,又如何会有精力用于环保监管、执法?人员不足、编制职务低配、装备物质匮乏。在外界看来,环保部门是威力无比的实权部门,但谁能看到越是真正的基层环保执法部门多是有心无力,让违法者肆无忌惮。更尴尬的是,直接掌握环保部门人、财、物权的地方政府在“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之间难以取舍,一些明明会产生巨大污染的项目,就因为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环保往往让位于GDP。尤其是对于财力较差的地方,因为经费和人员不足,甚至要靠对污染“大户”的罚款“返还”环保机构“养人”。
另一方面,环保责任被官方乃至社会曲解为环保部门的责任。不少基层环保执法者无奈的感慨,环保只是环保部门的环保?事实上,环保涉及众多部门,国家是有职责界定的,但只要出了环境问题,环保机构立即成为众矢之的,一旦引导公怒,一些地方政府通常拿处分环保官员平息民怨。而《中国环境报》一份针对“近20年全国环保部门一把手的任职去向”为研究对象,分析“为何当上环保局长就意味着职业官员生涯的终结”。环保官员岗位的高风险难道不能引起全社会的反思?职权、人、财、物力与职责的不成比例显然是原因之一,但更大的原因在于全社会对环保责任的扭曲认识。
环保只是环保部门的环保?这几乎是官方、媒体乃至公众近乎一致的认识,岂不悲乎?对于如何改变当前环保部门的“尴尬”境地,不少人认为应当构建“大环保体制”,统一责权,由国家制定统一标准、纳入统一考核,增加执法可操作性。其次,环保并非只是环保部门的责任,相关部门的权责需进一步明确。其三,需进一步强化全民环保意识,明确环保人人有责。
作者: 伍文胥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