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淇滨区上峪乡鹿厂村魏家沟的山腰上,满眼是振奋人心的景象。一棵棵新栽种的小树翠绿欲滴,一座座披起绿纱的大山生机盎然,片片绿化林一眼望不到边。
今年上半年,淇滨区林业局完成造林面积2.44万亩,栽植各类苗木268万株,完成了造林任务的82%,有效提升鹤壁市的森林覆盖率,打破了过去年年种树不见树的被动局面。
淇滨区林业局技术员孙世飞说,多年来,林业局持续坚持植树造林,但土簿、缺水、火灾、牲畜啃咬四大困难一直阻碍着荒山的绿化,直到今年才有了成效。实践证明,太行山土壤条件差,多地段是土层很薄且石块裸露。加之天气干旱,缺少澆灌水源,特别是农户散养的牛羊上山啃食树苗,毁坏力惊人。一名羊倌带着二十只羊,短短半天时间就会把两个人半个月种下的几千棵幼苗全部毁掉。另外,冬季和春季多发的火灾是树苗无法存活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为解决四大难题,淇滨区林业局采取自我总结和外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出一套详细的栽种新方案。
一是建造“鱼鳞坑”,减少水分蒸发,防止土壤流失。该区林业局干部职工深深体会到,山上的风比山下大,大风不仅能把表层土壤吹跑,还能带走大量水分,使原本土薄缺水的栽种条件雪上加霜。现在山腰上一道道笔直的排坑,一片片石块砌成的圆形鱼鳞坑,大大减少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稳固了人工加厚的土层,很好地起到了涵养水土的作用。去年10月以来,淇滨区林业局对蓄水能力差的山坡统一修建高质量、高规格的鱼鳞坑,现已达到1.1万亩,有力改善了立地条件,保证了苗木成活率。
第二项创新是采取了覆盖地膜、树干缠膜,延迟管护期。他们在多个标段的排坑内,地面上铺上一层薄薄的黑色塑料膜,在瘦小的幼苗树干上也缠上塑料膜,现场作业工人风趣地说:“这是给土地敷面膜,给树苗穿棉衣”。其目的是保持水分,防寒、防虫,保护幼苗的成活。
第三项创新是引进优质树苗合格率,把原来栽种1厘米直径,80厘米高的普通幼苗改为直径2厘米,高不低于120厘米的优苗、壮苗。为保证优质树苗合格率,该局特地成立了一支检验小组,将引进的树苗挨个检查。做到不合格的一律不卸车、不接收,防止了不合格幼苗的滥竽充数。并将工程管理由一年延长至2年,从而使荒山绿化出现了喜人景象,大幅度提高了果品经济效益。为农民致富、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奠定了基础。
第四,机械上山,阶梯浇灌,多树种搭配,加强人工防护。淇滨区林业局充分认识到,以前人工刨坑的做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率低。传统的植树方法只需用铁锹挖一个浅坑,将树苗植入并浇水后便很少有人再管理,造成树苗成活率低。近几年,他们在植树中,把水车开上山,调集水泵40余台,水管3万余米抽水上山。实施阶梯澆灌。在地面水易流失的地段。组织人工喷灌,用经过改装的喷壶,把喷嘴直接插入到树苗根部进行注水。做到全年至少浇透水5次以上。确保水分充足,保证树苗的成活和茁壮成长。因而今年和往年相比树种更加丰富,生态林种植了五角枫、侧柏、火炬、黄栌、油松、刺槐等。经济林种植了核桃、樱桃、苹果、杏树、山楂、梨树、柿树等。展示了发展林业,绿化荒山的亮点。他们把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结合,绿色树种与彩叶树种合理搭配的方式,实现多色彩景观效果,打开了乡村生态旅游和绿色富民的新局面。
第五,把火灾事故放在工作的首位,根据八成以上火灾是人为引起的这一突出矛盾,组织了40余人的专业护林队,除禁止牛羊上山,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十月一日前夕,由专业人员清除坟墓周囲的杂草外,大张旗鼓地张贴警示标语,加大防火巡查力度,使广大村民受到了防火教育,增强了防火意识,大大减少和有效杜绝了人为火灾的发生,一处处荒山变成了绿山。林业工人爱绿、植绿、默默护绿的极积性也更加高涨。
淇滨区林业局局长何海林说:“在荒山绿化中,我们认为,只有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失败的原因。才能制定出新的方案,拿出新办法,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荒山树成荫,美丽在乡村。几年后,数万亩的树苗将生长为参天大树,绿荫遮蔽一处处山地,农民群众在喜人的生态环境中,更加心情舒畅地建设自已的美好家园。(赵力志 王松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