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10多个城市的主要负责人被环保部公开约谈。面对环保部的督查和媒体的镜头,市长们压力山大。今年2月,山东省临沂市市长张术平被约谈时说的一段话,估计能代表许多市长的心情:“我来接受这一次约谈,心情是非常沉重的,同时我的决心也是非常大的,我接受了这一次约谈之后,我向你们保证,我不会再接受第二次约谈。”环保部的约谈机制已经实行有10年了,原来主要是针对一个企业或一个事件;真正对整个地区的环境问题进行约谈并向社会公开,是从2014年年底开始的。其实,“约谈政府”的做法过去也一直存在,但大多是约谈分管环保的行政副手,直接、公开约谈地方政府“一把手”,是新变化。(11月3日新华网报道)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03/c_128386352.htm
公开资料显示,自2014年5月出台《环境保护部约谈暂行办法》以来,环保部约谈的城市或单位一共有25个(2014年5个,2015年以来20个),其中,被约谈的城市超过20个。从约谈企业到约谈政府,是从“督企”到“督政”的转变。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环保部硬性要求地方主官不能只管“加油门”,还要学会“踩刹车”。真正让新环保法硬起来,“让地方党政一把手的‘面子’挂不住,从而督促他们把人民群众期盼的环保‘里子’工程做好。一场场各方利益纠缠的“战争”打响,个别地方甚至出现“空气好了,经济差了,民众点赞,企业抱怨”的焦灼局面。
新《环保法》规定,地方政府对当地环境直接负责。这已经表明,无论是在理念、认识上,还是在法律规定上,对环保,地方政府已经责无旁贷。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直接把责任交给地方政府,抓住要害,让他们再去管理问题企业,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抓住关键少数’。在环保领域,行政手段不少,但效果常常打折,但是约谈的效果却明显不错。首先我们有新环保法撑腰。同时,“大气十条”、“水十条”等国务院文件中都明确可使用约谈这种手段,依法办事,让环保部门够硬气。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表示,约谈当地政府“一把手”,确实是新环保法实施后的一个变化,也是约谈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约谈效果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开”。公开约谈,让城市的环保问题在公众面前曝光,让被约谈的城市主要领导丢面子,压力大。之所以被约谈,究其根本,还是重发展、轻环保,对环保重视不够;重部署、轻落实,环保监管存在漏洞;处罚不严、追究不深,没有形成强有力震慑。因此为环保,各个部门要学会如何刹好车,力保环境得到改善。
作者:陆毛
联系电话:18683815482
邮编:621100
地址:绵阳市涪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