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局因救鸟日志调减编制冤不冤?
发布时间:2015-12-09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次
2013年10月,昆明市官渡区出台《科级领导干部日常工作实绩公示制度(试行)》,截至目前,通过晒工作日志、用工作日志,先后约谈和问责25名干部,调减多个部门编制,在考核干部日常工作实绩、破解为官不为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据悉,官渡区农林局一家下属单位“一个月工作就围绕着救一只鸟”。最近一次编制调整,官渡区农林局编制从195个一下被削减到70个。(12月6日《人民日报》)。
工作日志可以督促干部依法行政、公正用权,整治工作中出现的无所作为、不思进取等作风问题,促使干部树立如履薄冰的责任感。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总有人想方设法搞变通。昆明市官渡区农林局一家下属单位就弄虚作假、敷衍了事,一个月工作日记就围绕着救一只鸟展开。
根据《制度》规定,工作日志要工作具体,事实明确,文字简明扼要,不说空话、套话,不谈感受、不讲计划性工作,要体现“实”;领导干部按要求填写《官渡区领导干部工作实绩公示表》,经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后,一周一汇总,由单位统一于每周周一前将上周工作实绩在本单位公示栏进行公示,确保“真”。
因此,关于救鸟的工作日志内容不仅源于具体工作,体现了“实”,而且也得到了主要负责人连续一个月的签字认可,还在单位公示栏进行了公示,确保了“真”。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救鸟日志内容是“真实存在”的业务工作,为什么农林局编制却因此而减少了呢?
救鸟没错,既与农林局的业务工作相关,也符合实际,错就错在,救鸟的时间太长。
也许一个星期忙于救鸟合乎情理,但一个月了还在写救鸟的工作日记,有没有救鸟这回事就值得商榷,假设真有救鸟这事,那这个人的工作能力就值得怀疑。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普通人都看得出一个月忙于救鸟的工作不靠谱,领导却还一个劲的签字同意。这既凸显了写日记者的敷衍应付,也暴露了主要负责人的疏忽大意。
如果认真把关,仔细审核,在问题萌芽阶段就及时发现,及早解决,也不至于在一个月后使外界一致认同农林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落得个编制从195个被削减到70个的下场,确实“罪有应得”,一点也不冤!(文/云子涧)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