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合理治污机制,杜绝狠话治污
发布时间:2015-12-15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次
污染物是长期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不可能靠说狠话“一抓就灵”。铁腕治污更要理性和耐心。
11月份全国74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公布了,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全位于东北华北。有网友调侃说“看到沈阳垫底,我们市长舒了口气”,原因是某市空气质量前几个月排位垫底,于是市长发了狠话,发誓下月起必须摆脱差评。(人民日报 12月14日)
“治污不靠说狠话”,这样的批评当然很有现实针对性。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此类官员“说狠话治污”现象,确实十分常见,“一到考核就紧张、一挨批评就夸海口说狠话,这样的情况近年来并不少见。”
面对各种公众十分公信的污染问题如大气污染问题,在治理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员为何常常热衷于“说狠话”?除了上述《人民日报》指出的“缘于急功近利缺乏治污常识”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或背景恐怕还在于,从“应对舆情”的角度来看,这样一些“狠话”,确实往往显得“狠劲”十足——“酣畅淋漓、掷地有声”,不仅说者说得很“痛快”,而且听者也会觉得非常“解气、带劲”!
事实上,对污染的本质是什么、治污的关键在哪里等问题,各地主政者不可能不清楚,至少不会无知到认为靠说狠话就能治理的程度。但在雾霾频袭、民怨沸腾特别是问责利剑高悬的情况下,有些人慌不择言,选择了夸海口说狠话,给上级一个表态,给百姓一个“画饼”,如此而已。污染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铁腕治污既要有火烧眉毛的紧迫感,更要有积跬步至千里的理性和耐心。只要治理的方向正确、措施得力、力度没减,哪怕某一两个月空气质量反而大不如前,也不必自乱阵脚说狠话,更不能弄虚作假乱投医。
环境治理问题依旧是发展问题。正因为如此,对环境的治理就必然需要更多耐心与长远的安排,就必然需要形成政府、企业与公民全员参与的公共治理机制,就必然需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下,来形成稳定的良好环境供给机制。
正如《人民日报》的文章所指出,社会治理既要有火烧眉毛的紧迫感,更要有积跬步至千里的理性和耐心。惟有如此,治理才能从容不迫,现实效果才真正可期。尤其是具体到治污一事上,一座城市空气质量好坏,往往与当地产业结构、排污情况关系密切,也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有关。至于污染物,更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不可能靠说狠话“一抓就灵”。
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建立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开展区域性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活动,建立环境和卫生长效管理机制,落实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建立环境保护治理基金,专门用于环境治理。各级政府要将环保投入作为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重点是所辖地区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制定生活垃圾处置和管理制度,研究建立若干种处理模式。政府应出台鼓励涉农企业、农民生产和使用有机肥的政策,减少污染量,建立生活垃圾堆放点,集中处理。
说到底,要彻底治理污染,必须要有合理合法的机制,而不是靠政府官员拍胸脯说狠话出来的。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