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李克强: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决不允许屡屡发生!

发布时间:2017-07-23      来源: 第一财经    点击:

2014年1月26日,李克强来到陕西省安康市救助站看望无家可归的老人和流浪儿童。他说,我们要编实、筑牢社会保障底线,不能让任何人无家可归。

 


7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克强加重语气说了一句话:“我重点强调一点: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决不允许屡屡发生!”

当天会议部署深入实施临时救助制度,以更有效的救急救难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深入实施”和“更有效”,意味着近年来全面建立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已经取得积极成效。而这与公众的实际感受也是相符的。事实上,自2013年发生震惊全社会的河北农民“锯腿自救”事件后,中央财政便增加安排了临时救助专项补助资金,此后持续加大资金补助力度。去年全国共实施临时救助近千万人次。行之有效的临时救急救难制度,使得过去那种冲击社会道德底线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早在2013年10月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就郑重要求各级政府务必兜住“底线”。当时会议讨论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总理指出,这是一项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确保网底不破,可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避免陷入生存窘境,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

这里提出的“安全网”,可以视为一个重要的民生概念。它和实实在在的生活困境直接相关,往深了说,也与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相关。所谓良政就是让人们活得安全、活得有尊严。对民生“底线”的关切,就是对“人”的关切,体现的正是行大道的民本情怀。

2015年7月的一次常务会确定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李克强在会上再次阐述了守住“底线”的意义:“为什么当冲破社会道德底线的事情发生时,会引发全社会如此广泛的关切?因为每个人都担心,自己未来会不会也遭遇同样的问题。我们把大病保险做好了,就能把社会的这条‘底线’兜住,也就能安定民心。”建立大病保险保障系统,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有效防止发生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情发生。

也正是基于此理,“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被写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多次就此专题部署。当年底,总理兑现承诺:除了由单位进行保障的企业职工、军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外,这一制度为全国10亿多城乡居民提供了保险保障。

应该说,与其他社会救助制度相比,临时救助更是一种凸显“兜底”的制度安排,是其他救助暂时无法覆盖或达不到效果情况下的一种“应急”。最新一次常务会讨论这一议题时,李克强“再而三”提及要守住“社会道德底线”。这既是对地方和部门工作的进一步期许,也是向整个社会释放“定民心”的强烈信号。

说到底,这项名为“临时”的救急救难制度安排,背后是总理一以贯之的民生关怀。

(来源: 第一财经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