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为啥要当这个县委书记?一位退休干部说透了

发布时间:2017-07-28      来源: 瞭望智库    点击:

如果请县委书记来开座谈会,他们一般都会慷慨激昂地表示,要牢记党的教导,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努力做到为民造福;再看那些落马书记的腐败行为和自我忏悔,“宗旨不牢、私欲膨胀”大概是他们蜕化变质的祸根孽源。

 

在县委书记们的内心世界里,他们的价值取向远比单色调的组织要求要复杂、丰富得多。

 

他们当官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似乎很难判断。

 

绝大多数县委书记都在“执政为民,造福一方”的情怀和个人利益之间无限纠结……

 

今天推荐的这本书——《县委书记的主政谋略》,作者是曾经担任过近9年县委书记的李克军,原文比较长,库叔摘编了其中一部分。

 

县委书记的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主政目标上。当他们走上这个级别不高责任重大的领导岗位的时候,不能不想到:为什么要当这个操心的“官儿”?怎样干好工作,取得较好业绩?任期内要办成哪几件大事?如何争取较好的个人前途,等等。具体说,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文丨李克军

本文由瞭望智库摘编自《县委书记的主政谋略》(2014,广东人民出版社)

 

1

工作目标

 


 

每个县委书记都希望自己的治下经济和社会发展快一些、好一些,百姓的日子过得滋润一些,社会秩序稳定和谐一些,也希望上级领导满意一些。

 

所以,他们无一例外地把做好工作、取得业绩作为自己为官主政的首要目标。

 

一般情况下,县委书记的工作目标主要反映在党代会或全会报告、各种会议的讲话中。根据本人的经历和对20多份县委报告的分析,县委书记向公众宣布的施政思路和奋斗目标都有一些共同点。

 

一是“套话”领先。在本地主要工作思路之前,都要写上“以××理论为指导”、“××会议精神为指针”之类的前缀。

 

二是调门和指标偏高。诸如:“经济建设争最快,城市建设争最优,文化建设争最好,党的建设争最强,社会秩序保稳定,各项工作争一流”;“发展有活力、城市有魅力、经济有实力”;“打造××(省或市地名)最富特色魅力城市”;“实现经济跨越发展、事业全面繁荣、生态更加良好、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全面升级提速”。此类口号俯拾即是。五年甚至三年翻一番的超常发展目标也不鲜见。

 

三是四六句、排比句用得较多。说发展,就有“转型发展”、“赶超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说“化”,就有“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化”。说“工程”,就有类似“1234”工  程、“惠民工程”、“生态工程”、“党建工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对县委书记们工作报告的这几个特点,既不应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套话”表明政治立场和执政方向,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高调门有利于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四六句、排比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便于统一上下思想。早在2500年前,孙子就讲到“五事七计”首要的因素就是“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上下同欲者胜。”现代领导都要追求“上下同欲”,即建立共同的愿望、理想和愿景。县委书记担负着治理一方的重任,没有一个统一的旗帜和号令,难以形成同心协力、共建繁荣的局面。从领导者立言立威的角度看,县委书记如果善于演讲,善于宣传鼓动,善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新思路、新观点,也能一定程度地提高威信。

 

但是,调门过高的工作目标和浮华的文风,也存在严重弊端。

 

某政协领导抨击这一现象说,一些地方、一些领导爱唱高调,往往不顾条件是否具备、社会是否需要,也不顾能否做到,什么都要高级、高端、高标准、高规格,什么都要最大、最快、最优、最佳,什么都要国际一流、世界一流;动不动就是“新口号”、“新概念”、“新思路”、“新规划”,动不动就是“中心”“龙头”、“高地”,动不动就是集群、体系;说的、写的、唱的、吹的调子越来越高,却没有采取具体措施抓落实或者根本没有准备落实;他们不怕做不到,就怕别人看不到、听不到;最后是报喜不报忧,更恶劣的是弄虚作假。

 

有的县委书记,除了公开表明的工作目标以外,还有相对隐蔽的目标,比如,抓住上级的兴奋点,在某一方面倾注更大的心血,力求短期内有所突破,形成自己的“亮点”。比如上级领导强调修路,他就会举全县之力,打一场“修路会战”;上级领导喜欢抓城市面貌,他就会不遗余力地大拆大建,力求在短期内实现一年一变样。这类工作目标,有的可能写到报告中,有的则深藏在自己的头脑中,还有的要在工作运行过程中根据新情况随时补充或确立起来。

 

2

升迁目标

 


 

在公开场合,哪个县委书记都不会说自己有升迁的打算或运筹。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从上任开始就有了自己下一步的 “小算盘”。他们要考虑自己在现有岗位上能干几年,通过什么途径实现晋升或荣转的预期,有的人还要采取各种手段来加快“进步”步伐。北方某地级市,市委书记买官卖官案发以后,所辖的10个县(市、区)的党政一把手,都给这个市委书记送过钱,少的万儿八千,多的三四十万。

 

这说明,县委书记地位特殊,是同级干部中提拔几率最多的职位,升迁欲望自然也更强烈些。升迁欲望,本无可厚非。说得高尚一点,干部升职晋位,可以更好地施展才华、实现价值,更好地为国家社会做贡献。说得低俗一点,官员提职升级,可以获得更大的荣誉、更好的地位、更多的利益。当然,处于同样环境的县委书记,有的官瘾特别大,为了往上爬,绞尽脑汁、不择手段;有的对官位看得较淡,虽然有时不得不做有失原则的事情,但有个基本底线,不会为了个人升迁过多损坏百姓利益,也不会为了巴结上峰而失去做人的基本尊严。2009年,湖南省委“原地提拔”16名县委书记为副厅级,其中有位同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有三点希望:地方发展快一点,班子运转顺一点,自己进步稳一点”。这三个“一点”,虽然很平淡,但却真实可信。

 

3

名利目标

 


 

中国古代的官场伦理,并不绝对排除追名逐利,而往往把读书入仕、修身齐家、封妻荫子、名垂青史与济世救民、治国安邦、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统一起来。孔子曾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意思是,君子到死的时候,名声还没传出去,那就是一件很痛心的事。屈原在《离骚》中写道“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不立”,说明他对名也很重视。随着一次次政治运动的开展,名、利人、私、欲等词汇,一度成为绝对肮脏的东西,“狠斗私字一闪念”成为最流行的口号。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青年报》从一封署名潘晓的青年来信开始,开展了一场人生观大讨论,第一次冲破了“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使“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价值观登上大雅之堂,虽然没有动摇“大公无私”道德观的主流地位,但毕竟将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实际展示给公众,促进了思想解放。所以,县委书记的名利追求,只要在法定的限度之内,不应该过分批判和限制。

 

从县委书记的思想现实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具有执政为民、造福百姓的理念,但也不能完全摆脱对个人利益的谋算及对声望名誉的追求。特别是对名声,一般更看重一些。如果对不同类型的县委书记加以区别的话,我们大体可以把他们分成四类:

 

第一类,情操高尚型。他们真正做到了躬身为民、淡泊名利,如焦裕禄、谷文昌、王伯祥。特别在物质生活上,他们不但自己崇尚简朴、甘愿清贫,而且严格要求家属子女,不利用职务为家人、亲属谋取私利。

 

第二类,公私兼顾型。他们基本上做到了履职尽责、奉公守法,同时也力求自己及家庭生活比常人过得好一些。他们把“做好工作”作为为官主政的首要目标,能够较好地抑制享乐和发财的欲望。但也会接受下属在办公条件、出差住宿、家庭生活等方面有限度的特殊安排,或接受某些物质馈赠,从而使自己和家人过着比较体面的生活。对自己的家属、子女,可能会做一些照顾性安排。通过调查,我了解到7位县委书记夫人的任职情况。其中,有3位任正科级职务,均为县公安局政委;3位任副科级职务,一位任县人事局副局长,一位任县交警队副队长,一位任县人才交流中心主任;1位任县财政局副股级干部。从这几位夫人的具体情况看,或多或少地借了丈夫的光。如果上级、亲属、朋友、同学有事相求,他们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破小规而不出大格,给予适当照顾。按党的文本要求和有关纪律条规,他们存在以权谋私的问题,有的甚至可能构成违纪,但不严重,当地干部群众反映也不强烈。

 

第三类,重视名声型。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他们具有比较强烈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他们很在意本地干部群众对自己的评价,每次讲话,都要精心准备。他们对政绩考核或各种评比的名次或可能获得的荣誉称号,都比较看重,对媒体报道,也特别关注。当然,他们之中对名声荣誉的重视程度有轻重之别,获取名声荣誉的主要途径也不尽相同。有的以自我奋斗为主,有的以务虚造势为主。一般情况下,他们会适当掩饰自己对名声的追求。但有的人在有的场合也会坦露自己的心迹。如陕西省神木县县委书记郭宝成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说:“从古至今,小县官也有记下来的,千古留名不一定要做多大的官,我的利的思想不严重,我还有留名的思想,你说我是私心,也算私心。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嘛。”河北省张北县县委书记李雪荣在和清华大学学子交流时,谈到县委书记的苦和乐。他说:“一乐是受人尊敬,谁见了你也是笑脸;二乐是有权力运作的空间,自己的想法能付诸实施;三乐是自我价值实现后的喜悦感”。

 

第四类,追名逐利型。他们之中,有的人也能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取得骄人的成绩,有的则作风漂浮,热衷于作表面文章。但其共同点是升官发财出名的欲望极强。如,河南省卢氏县原县委书记杜保乾,是一个集“骄、奢、淫、逸、贪”于一身、“五毒俱全”的贪官。但每逢过年过节,他都领着一大帮人,带着慰问品去看望贫困户。他把几个山区的老人请到县城逛商场,还拉着一双双干裂且布满老茧的手,动情地说:“我是卢氏人民的儿子,也是你们的儿子。”再如,浙江省天台县原县委书记周学锋,升迁后被查处,法院以受贿罪和挪用公款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6年。但他在任期间的一些“语录”却让民众感慨,如“为官一天就要做一天实事”、“人民群众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爱民如父母”、“群众利益至高无上”,等等。

 

4

安全目标

 


 

县委书记一直是高风险职位改革开放前,因贪腐落马的很少,但犯政治错误的危险比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环境越来越宽松,但对领导干部的政治纪律要求仍然很严格。县委书记们在正式场合讲话、发言,都比较循规蹈矩。即使对上级政策规定或工作部署有不同看法,一般也不会说出来,以免给自己带来麻烦。随着“落马官员”的增多,县委书记们的“安全防范”意识也不断增强,越来越注意自己的行为约束。有的人虽然行为比较放肆,但往往会采取更隐蔽的手法,以防止劣行败露。近年来,县委书记们特别重视群体性事件和安全事故的处理及预防,以防止被问责。如果遭遇媒体或公众“舆论围剿”,即使自己有理,他们也会采取低调回避的态度,“以时间换空间”,防止因陷入矛盾漩涡而带来更大的麻烦。可以说,无论哪类县委书记,都会把安全着陆,顺利度过风险期作为重要的目标。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