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习近平主席用这些古语谚语讲述中阿关系

发布时间:2018-07-10      来源: 新华视点    点击:

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将于7月10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将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因丝绸之路相知相交。讲述中阿关系时,习近平主席多次引用两大传统文明中经典的古语、谚语,通过唤起双方民众的“共同记忆”,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2016年1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忆友好历史】

2016年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东,并在位于埃及开罗的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演讲。一开篇,他就引用了管子的“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来形容超越空间和时间的中阿友谊,一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中阿相距并不近,但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这既源于双方对待彼此的热情和真诚,也与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长期交往分不开。

2016年5月6日拍摄的阿联酋利瓦沙漠公路上的驼队。中东地区连接着东西方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华社记者李震摄

“我们的祖先在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走在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在2014年举行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这样描绘将中阿紧密联系起来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

丝绸之路把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经阿拉伯地区传播到欧洲,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介绍到中国,在文明交流互鉴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

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建设国家的过程中,中阿人民也同甘共苦、守望相助。万隆会议上,中国向尚未建交的阿拉伯国家承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上世纪70年代,13个阿拉伯国家和非洲朋友一道,投票赞成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2017年8月10日,在科威特城,中国援科医疗队员为当地患者进行针灸治疗。从1976年开始,中国政府向科威特共派遣了11批医疗队。新华社发诺法勒摄

几十年来,近万名中国医生奔走在阿拉伯国家田野乡间,救死扶伤;而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最慷慨的援助也来自阿拉伯国家。

2016年1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罗会见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等10名获得“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的友好人士并同他们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谈道路选择】

道路决定命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找到适合自己条件的道路,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到这个问题,表达中方对阿拉伯国家走符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的支持。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引用清代思想家魏源的名言,阐述每个国家的治理方法不必雷同,关键是要有利于人民。

2014年6月5日,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讲话。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在阿盟总部发表演讲时,习近平主席入乡随俗,引用了阿拉伯谚语,“自己的指甲才知道哪里痒”,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在发展道路的探索上,照搬没有出路,模仿容易迷失,实践才出真知。

习近平还引用中国古代圣贤孟子的话:“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宣示中国对中东的政策举措坚持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坚持从中东人民根本利益出发。

【期未来合作】

2016年访问埃及前,习近平在埃及《金字塔报》发表题为《让中阿友谊如尼罗河水奔涌向前》的署名文章,用阿拉伯谚语“独行快,众行远”和中国人常讲的“朋友多了路好走”,展现了中国愿与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携手同行,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应对问题和挑战的坚定态度。

共建“一带一路”,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了实践平台。

中阿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提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并提出构建中阿“1+2+3”的合作格局,为中阿合作擘画蓝图。

正如习近平主席引用阿拉伯谚语所言:“被行动证明的语言是最有力的语言。”短短几年时间,中阿共建“一带一路”交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绩单。

2017年11月5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中远海运港口有限公司举行中远海运港口阿布扎比码头正式动工暨场站租赁签约仪式,标志着中国和阿联酋“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华社记者苏小坡摄

目前,中国已成为阿拉伯国家第二大贸易伙伴,与9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协议,同所有22个阿拉伯国家和海合会建有经贸联委会机制,同所有阿拉伯国家签署了双边政府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

“丝绸之路”作为中阿两大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印记,正焕发新的勃勃生机,共建“一带一路”也逐渐成为中阿集体合作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映射到中阿交往的方方面面。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所说,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各成体系、各具特色,但双方坚持以开放包容心态看待对方,用对话交流代替冲突对抗,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和谐相处的典范。

查看原文
责任编辑:倪林军 (FJ147)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