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我的祖国
发布时间:2015-09-26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次
这些年,有关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讨论总绕不开“未富先老”这四个字。这一修辞试图呈现一种“失调”的现状:中国还没富起来,至少不如发达国家富;但人口结构已经老化,差不多赶上发达国家了,而且未来二三十年会老得更快。
于是,常常有人忧心忡忡:我们还不够“富”却要养很多的“老”,这样一来更“富”不起来了,是所谓“银色海啸”。若问如何解决“老”的问题,商业成功人士几乎都是脱口而出:“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只有通过经济发展才能够解决”。
乍一看,逻辑颇为通顺。其实如何呢?在给出答案之前,不妨多些省察,琢磨下面二个问题:
其一,“老”是“富”的绊脚石吗?
“富”与“老”的关系,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又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人这一生,总要面对生老病死。延展到一个社会,只要解决好了这几个问题,便是成功的社会。熊培云在《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中有句话,大致意思是:革命的目的不是再革命,而是增进人民的福祉。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富”与“老”——发展不是目的本身,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体面地老去。
所以,笔者反对以“危机”或“海啸”来形容老龄化的问题。因为在这种语境里,“富”和“老”的主次关系悄然反转,“富”成为终极的目标。试问谁不想长寿?人人都想。甚至有俗语道“好死不如赖活着”。既然如此,就不该抱怨别人“老不死”耽误了致富,因为这既不合乎逻辑,更不合乎人性。
其二,“富”就一定能养好“老”吗?
养老需要投入,资金越充沛,余地也越大。但光是有钱就够了吗?答案是“否”。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家庭里,子女很有钱,并不等于他们的父母就有福享。如果孩子不孝顺,光惦记着挣更多的钱,老人的日子肯定不好过。同样地,一个国家即便富甲天下,也不见得这个国家的人就可以有尊严地老去。
就说笔者所在的美国。经济实力世界第一,养老民生却不足称道,与其他发达国家比,非但相形见绌,甚至常常倒数第一。2014年,美国人均寿命78.7岁,世界排第42位,在发达国家里几乎垫底;其社保金替换率(Pension Replacement Rate)不到40%,在发达国家里也排最后面。
这里不妨看看美国的长期照护体系。和在其他国家一样,美国绝大多数的老人希望居家养老。但华盛顿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显然没有把这一点考虑进去,大部分对长期养老的财政支持被投放在养老院机构养老上,只有很少一部分投入社区的居家养老体系中。这样一来,多数老年人在因身体机能衰退或慢性病恶化失去生活能力之后,家庭无力提供专业的贴身照护,只能自掏腰包住进费用高昂的护理院——2014年,美国护理院每人每年平均费用为8.8万美元,而美国一个家庭年均收入也不过5.1万美元。在老人花光毕生积蓄变成贫困人口后,政府才会以医疗救济的方式介入。
质言之,养老变成了一种商业行为。在监管力度不够的情况下,美国养老院里老人的幸福指数普遍不高,受虐待事件时有发生。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这种“养老院+医疗救济”的养老模式会饱受诟病。然而,在现行体制下,美国政府无意也无力对此做出改善,就算想改,大型商业养老机构也一定会通过赞助选举或游说国会的方式来加以阻挠。
如果美国式的养老能够说明什么,那就是,有钱未必能做好养老。
作 者: 老马
联系电话:
13778098863
邮 箱:
2010926518@qq.com
地 址: 四川省三台县梓州干道
邮 编:
621100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