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人,也是最容易统治的人。
——俾斯麦
社保制度,最先是由德国的“铁血总理”俾斯麦推行实施的。他在自传中写道,“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人,也是最容易统治的人”。由此我们看到,社保最开始的的推行,其本来的目的不是现在所谓的让社会更加公平,而是为了德国统治者的自身利益:维持统治。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看看这背后的代价是什么。
通常,社会保障费用,由政府强制征收于个人或企业,然后以“公共预算”开支的方式,用于养老、失业、医院等等。据教科书说,这些都是公共产品,是有负外部效应,会有“搭便车”现象,所以应算作是公共产品,算作政府的预算开支才能保障大家的利益。但我们只要看看现实情况,这一番理由就占不住脚。
一、社会保障是一种税收,增加了企业负担
东莞曾经是全球著名的制造业加工基地,但是,现在的东莞已是另外一番景象。大批制造企业因为新劳动合同法对社会保障的要求而倒闭。因为他们已经承受不起如此高的负担。工人到手的5000块工资,雇主要付出8000元,另外3000元,包括所得税、社保、公积金,全归政府所有。当企业主发现要支付的成本超出预期,并且可能面临亏损时,他不得不考虑关闭工厂。关闭工厂,又导致工人失业,此时依靠那每个月几百块的失业补助,已无济于事。
二、公共开支无法保证公平
说到公平,每个人对公平的理解不一样。我十分理解作为人类天生的同理心。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对某一群体的同情,就认为通过政府抢劫另外一部分人,就觉得是应该的。有的姑娘天生漂亮,运气好,嫁到个好老公,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她得到的,抢来分给那些运气不好的姑娘呢?显然道德是不允许我们这样子做的。那为什么通过政府强制征收社会保障费,以公共开支的名义补贴给一部分人就认为是应该的呢?以个人的经验来看,那些赚到钱的人,天然的同情心会驱使他做出善意的举动。比如说碧桂园的免费高中、免费大学,都是杨国强先生自己掏钱办的。
在公共选择理论中,我们学到,政府官员也是普通人,他有着人类天生的自私利益考量,在衡量什么才是合理的公共支出时,多数时候要考虑个人的利益,而非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一点可参考於丽老师的博士论文。在政府官僚机构,官员个人的利益通常与自己的上级有直接关系。
三、贫穷的原因
贫穷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其核心就只有一个,就是无法提供市场中其它人所需要的服务或产品。那是什么导致出现了这些问题呢?我想有几个方面都可能存在。
一是先天因素,每个人各有天赋。在学校读书时,有的人不用听什么课,照样得高分,有的人死记硬背都得不到高分。有的人天生对某种技能比较擅长,有的人却不行。但是,市场经济给予每个人为市场中的其他人提供产品与服务的机会,所以天赋不够,并不是贫穷的直接原因,许多时候可能仅仅是因为不想工作,懒惰而贫穷,当然,你也可以说懒惰是天生的;有的人出生就是红二代、官二代,上一辈手上掌握着大量权力资源;但像我生在农村,就只能通过自己慢慢攒钱;
二是运气因素,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有的人天天好吃懒做,突然有一天,他中了彩票,然后一辈子不再忧虑吃穿住行。但是大多数人不行。市场中,每个时候都有不同的交换、事件在发生。有的人运气好,有的人运气差些,甚至倒霉,也都是再所难免;但是,自由交换的市场可带来更多好运,因为需求多。
三是自由交换的程度,我想信,这个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无论他的职业是什么。如果一个社会不存在一种自由交换的环境,极端的情况比如在中国的计划经济年代,工作由国家安排、产品由国家生产,这必定会导致贫穷。为什么?因为人是由政府官员来左右着他的行为,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市场中双方自由选择。从全世界的富裕程度,你可以发现,越是那些能自由交换的地方,就越富裕。无论是新加坡,还是日本、美国。反之,越是无法自由交易的国家,就越贫穷。恰恰,如果社会保障制度,让企业主觉得是沉重的负担,那么无疑给市场交易双方增加了麻烦,这种交易就会被限制掉,让大家走向贫穷。如果政府可以解决贫穷的问题,那么计划经济时代就一定是会富裕的,但事实与此相反。
那么究竟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不自由的交换环境呢?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米塞斯把它归结为东方人民所持有的观念。他说,如果亚洲人民不改变落后的观念,是很难富裕起来的。但是这只说到一个方面。从中国的经验可以发现,只要政府给个人松绑,短短30多年的发展,就创造了人类发展的奇迹。这一切,不是某个人设计而成,而是给了每个人一定的自由交换的空间。
中国自由交换的空间还有很大待改善。土地、户籍、社会保障、税收、教育、国企等等,都有大幅度的松绑空间。
四、政府不能解决贫穷而是制造贫穷
公共产品,是由政府的产权安排不当而造成。无论是土地、河流,还是道路。经济学家科斯通过实证分析,只要私人之间产权安排得当,不会存在什么公有地悲剧。自由交易的双方或多方,会选择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方式进行交易。
我们所观察的,不仅仅是政府支出带来了哪些好处,而是要看到政府带来这些好处,牺牲了什么?而这些牺牲的,将会对经济产生什么负面影响?另外,我们要放弃对“政府官员是神”的迷信,他们在做具体决策时,无法摆脱经济人的自利。
社会保障的目的,其核心正如俾斯麦所说的政府统治。而非在于保证社会公平,如果要朝这个方向努力,唯有尽最大的力量,使得人们的交易越来越自由!而非想着如何去完善社保制度,因为政府官员始终无法代替作为花自己钱的个人消费者。新闻中也不时传出某地方的社保亏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社会保障资金是需要通过增值或者保值,或者削减支付额度、延迟退休年龄来处理的,我们有理由怀疑,政府官员在拿社会保障资金进行“投资”时,去考虑到“投资”的利润,相反,也极有可能把这部分钱通过另外的方式,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所以,罗斯巴德把公共开支称为官员消费,我认为是正确的。
五、社会保障与经济学假设的矛盾
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人,人们知道按个人自身最大的利益行事。社会保障制度却暗含了这么一种意思:即,社会中的人不能知道自己的最大利益在哪里,所以需要政府来强制管理。但这又与公共选择理论相矛盾,因为政府官员不可能因为一转变成官员这个角色,就当起了天使。
六、新加坡的社保
李光耀熟悉哈耶克的述的市场经济理论,所以他把新加坡整成了自由贸易港,强法治(是英国的法治)、低税收甚至免税的政策让新加坡迅速富裕。在社保制度方面,他一方面强制社保征收,但是允许自由支取,如果在退休前,社保用完,那么无论你年纪多大,都得继续工作挣钱。但是,李光耀也毕竟是统治者,作为统治者,他知道总有一部分人会将这部分社保资金存放在政府,那么这部分钱就可以作为政府使用。
我很能理解作为人类的共情心理,这是人类难能可贵的品质,共情心理让我们希望人人都过上美好的生活,但是正如经济学家哈耶克所说,通往奴役的路,往往由鲜花铺就!
附注:社会问题因果关系相对于物理化学要难得多,而且因为社会问题的基本单元是个人。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正如於丽老师说的,要看个人在某种事件中的行为,而非“政府”、“人民”如何如何,因为做出某种行为的,都是个人或者由个人集合的某个组织。另外,对现实政治的了解,加深我们对政治利益交换的理解。还有关于自由交换的理论,对价格的形成,主观的价值评判,也都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