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老金相差33倍 看谁养活了谁
发布时间:2017-09-12 来源: 精英品读社 点击:
次
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显示,我国不同类型养老保险差距很大,政府或事业单位养老金中位数是新农合养老金中位数的33倍。
一谈到中国养老金,就会立即牵扯到养老金“双轨制”。随着中国步入老年社会,加上养老金支付面临入不敷出的窘状,公众常会指责机关或事业单位养老金“双轨制”带来的不公平,但苦于没有数字证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养老金33倍差的数字对比,无疑令人震撼,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够闹心的。但从另一方面也佐证了事业单位改革为何迟滞不前的症结:在优厚的养老金面前,谁愿意少吃唐僧肉?
养老金也称退休金、退休费,是一种最主要的养老保险待遇。但在养老金的数目上,不同养老保险项目的差别非常大。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由于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同而造成了两者之间待遇差异较大,且这种差异已引起群众的不满,要求缩小差距、统一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从1999年到2009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人均养老金一直存在差距,且总体上呈扩大趋势。1999年,机关高出企业227元,高出比例为45.95%;事业单位高出企业231元,高出比例为46.76%。此后他们之间的绝对差距不断扩大,到2009年企业与机关的差距已经达到713元,企业与事业单位的差距已达到570元。其实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早就引起全社会的热议,2008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原则通过五省市试点方案。可5年过去了,五省市试点改革几乎没有任何进展。不管存在何种理由,可以肯定地说,事业单位改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笔者以为,中国现有养老金制度要想实现既可消除待遇差,获得企业的赞许,又可提高政府公信力,赢得全社会的支持,还可顺利推动改革,必须建立统一的社保制度。机关和事业单位都应参加改革是个大前提,是大势所趋。法国“碎片化”制度的教训显示:多种退休制度必然引起攀比,改革必然遭到反对,时间越久,差距越大,福利刚性越大,改革越困难,甚至引发社会动荡。与其长痛,不如短痛。事业单位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联动”:事业单位与公务员改革一起行动,不要互相攀比,相互掣肘,左顾右盼。作为公共部门,不要在养老保险制度上再人为分出三六九等。改革能否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关键在于弥补退休待遇水平的机制设计,鉴于此,《社会保险法》应对建立公共部门职业年金体系给出基本政策框架,让4000多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先有一个“定心丸”。
从养老金33倍的差距,看谁养活了谁,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军是工人农民,特别是企业职工他们在工作的时候努力为国家创造财富,还要按比例缴养老金,退休后才有生活保障,虽然连续多年涨了退休金,却是“雷声大,雨点小”一次才涨一百把多块钱,还跟不上物价的上涨。而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不声不响一下就涨几百元,所以企业退休人员说,我们连续涨了几年,还不如人家涨一下。时下有的企业退休人员和新农合的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才几百元,一千多元,最多的两千多元。而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人员他们工作的时候吃国家的皇粮,不按比例缴养老金,退休后,还吃国家的皇粮,而他们的退休金高出企业和新农合的退休人员33倍,这不很明显的看出了是谁养活了谁吗。
近几年来“双轨制”改革的呼声无论在社会社会上,还是在人代会上,在党代会上都很大,中央也明确表态要改革。为何阻力这么大,笔者认为在既得利益者,在少数人,就是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也才4000多万吗,而他们不都是人人都反对实行“双轨制”的改革。“双轨制”不纳入改革的主题,将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更影响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责任编辑:总编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