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数量可以说是中国在世界上特有的优势,暂且除去印度外,在前经济时代,这些农民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后经济时代,当经济转型,这些老一辈的农民工再慢慢变老,再加上他们没有为自身教育投资,对于将来社会来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人口迁移这个因素对于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从根本上来说,人是推动一切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无论是脑力型人才还是体力型人才都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实现了突破性增长,农村劳动人口向城镇迁移的数量达到1.6亿多,十年前的农村,还是自己种植自己家的地,现在一个大队的土地几乎被几个人承包种植,在承包种植的人中还有一部分是自己走不开的,另外,解放出来的农村人口几乎都向城镇迁移。虽然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收割与打谷,但却远没有实现机械化种植,仍然靠人力种植。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在50—60岁之间,甚至会出现70岁左右的劳动力,迁移到城镇劳动力也普遍在40—50岁之间,虽然有年轻一代迁移出去,但在数量上远没有父辈的庞大。
虽然迁移出的劳动力在收入上有所增长,但在生活质量上并没有太大的提升,恩格尔系数普遍较高,在饮食与住方面的消费仍占很大比重,并且农村人均收入的增长率普遍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在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中,农民工的失业率是非常低的,在调查报告中,失业率从未超过1.8%,但是报告也承认,这并不意味着农民工不会失去工作,而只是数据采集局限性的结果。假设我们的数据采集能够跟踪到每一个人,无论他去哪里,我们无疑会发现很多人因失业而返乡或更换城市的。并且,在我的想象中有工作做和就业与就业率是有点差别的。因为农民工工作存在不稳定性。
况且,就算农民工能够在城市中工作,但农民工享有的劳动保护却十分有限,农民工转移受到各种方面体制的限制,社会保障与住房等,当他们体力逐渐减弱,他们能够待在城市的可能性就会变的非常小,最终只能回到家乡。而且,在农民工工作的过程中,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是逐渐降低的,农民工在自身教育方面的投入也是有很大不足的。当他们再次放弃对自己的教育投资时,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没有任何潜力了。就算回到家乡,对于种地也有心无力了。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新一代农民工大部分也都没有形成对自身教育的投资,他们也大部分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转型需要一段很长的过渡时期,但若不抓住这个时期转型自己,投资自己,就无法赶得上这趟列车。如果农民工在体力衰退时回到家乡时,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正如财经杂志上一篇文章所说,如果这些农民工回到农村,将会出现逆城市化发展的结果,并且也会让中国的养老问题变的更加严峻。
劳动力数量可以说是中国在世界上特有的优势,暂且除去印度外,在前经济时代,这些农民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后经济时代,当经济转型,这些老一辈的农民工再慢慢变老,再加上他们没有为自身教育投资,对于将来社会来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农民工在潜意识里没有养成投资自己的习惯,但国家应该普及这方面的教育,虽然“成人教育”普遍存在,但对于老一辈的农民工来说,仍然是一个陌生的词。这也许是国家宣传的不够,这些技术培训学校不仅要有更要让农民工懂,否则无法深入他们的内心。新一代农民工普遍出生在互联网普及的前后,都接触了互联网,但也只有部分人能够学会投资自己,其余的不是墨守成规就是不断跳槽,考虑的从来不是自身投资多少,而是对方给多少。现在技术培训学校要让新一代农民工感觉有用,不是一让人想到技校就不能读。这就是技术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了。
另外,农民工工作不稳定的问题,就是农民工工作无法持续性的问题,从社会来说是人力资本的严重浪费,从老一辈农民工来说,无法持续新工作的根本问题是社会保障的问题,在城市工作的老一辈农民工常常无法融入城市生活,也常生活在城市的边缘,这是一个社会现象,也是一个不争的问题,他们在工作时缺乏医疗、养老、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障。因此,根本无法融入城市生活。这就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户籍制度的改革只是走了一小步,以后仍然有漫长的路要走,收入分配的问题对农民工来说也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涨得幅度存在,但是一两年甚至两三年才增长一点点。人均增长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城镇,更被国家速度甩在身后。政策的实行若能更好的解决农民工的收入和福利,当然是最好的,当然,农民工也应该加大对自身技能、教育的投资,确保不掉队,并且政策也应该保证能够建立公平自由的制度,这才是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