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旨在让村级党组织强起来
发布时间:2015-08-17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次
无力办事、无能办事、无事可办等情况存在于一些基层党组织,严重制约了农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8月17日《瞭望》)
一段时间以来,“第一书记”驻村在各地方开展得如火如荼,一向沉寂的基层突然喧嚣起来,羸弱的基层组织也似乎正在活动的开展中逐渐被激活、强化。让枯级党组织强起来,这是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呼声,也是破解基层发展难题的核心课题。
基层组织有多“弱”?其实在十八大以来不断深入推进的反腐“拍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不难发现其中原因。一是村组织建设弱化,无力办事、无能办事、无事可办等情况突出。这其中的原因,也是众所周知的,无力在于无充分的优秀人才、年轻人加入基层党组织,党员后备力量青黄不接。加上没有充足的经费保障,政治、经济待遇较差,也难以吸引真才能干事、干得了事的人才。二是村组织工作不能有效适应新形势、新情况,这主要是现在基层群众维权意识、监督意识、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当然也存在一些“蛮不讲理”的群众,在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越来越多的背景下,一些群众形成了“等靠要”的惰性思想,给一些村干部开展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三是村级党组织总体战斗力、组织力较弱,工作效率较低,不仅是因严重缺乏优秀人才和新鲜血液,更因一些村干部年龄大、学历低、无技能,开展工作简单粗暴或因循守旧,很难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四是,村级组织长期由一些老旧既得利益势力把持,不肯让位,发展党员或是有何惠民政策,首先考虑亲朋这些“圈子”、家族势力,新党员、没资历的干部很难被接纳、融入。五是,基层村级党组织党建基本瘫痪,较少认真抓政治思想工作,甚至一些村干部长期感受不到党组织的存在,没有党的观念,形成“监管真空”,导致“绝对权力地带”,让一些村干部肆无忌惮的走上违纪违法道路,利用各种名义、手段挪、占、骗、贪村集体和群众资金,形成触目惊心的大面积的“蝇腐”现象。
“第一书记”旨在让村级党组织强起来。事实上,“第一书记”派驻的范围,也多是边远艰苦的后进村,不但经济发展滞后,也存在党组织涣散现象。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关键在人,事在人为。这“人”就是“第一书记”。根据中央和各地方关于选派“第一书记”的规定,被选派者多来自各领域的精英,特别是在抓党建工作方面,似乎也是“小菜一碟”。不容置疑,“第一书记”驻村绝非简单一步棋,当是一整套协调严密推进的动作,一是给村级组织配备优秀、专业的党组书记、各方面发展的专家。二是健全村级党建工作科学机制制度,确保村级党组织党员发展、村干部选任、政治宣传教育到日常化工作开展都有完善的机制可以遵循。三是从制度上保障上级组织给村级党组织有人员培训、教育、业务指导和物质经费,为优秀村干部开辟更通畅的晋升通道,建立更具激励性的补助机制。
作者: 伍文胥
联系电话:
13458011077
地址:四川省三台县乐加乡人民政府
邮箱:
621114
邮编:
wugw5.ok@163.com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