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人民日报:农民老龄化之后 明天谁来种地?

发布时间:2015-09-19      来源: 人民网    点击:

化解“明天谁来种地”的难题,关键就是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成为吸引人的事业、有奔头的产业

媒体报道,重庆一位猕猴桃种植合作社的理事长最近遭遇了“高龄农民”的苦恼。这家合作社流转了800多亩土地,雇的农民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在30多个“高龄农民”中,患有高血压的就有七八个,合作社专门买来血压计,下地前要先给农民量血压。

为什么不请壮劳力?这位理事长说,农村劳动力紧缺,以前农忙才缺工,现在一年四季都缺人。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不会种也不愿种地,四五十岁的多在外地打工,剩下种地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

农村劳动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已是我国乡村的普遍现象。尽管这些年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猛,但在田间劳作的大多还是老年人。年轻人不愿务农,归根结底还是农业的吸引力不足。一没“钱景”,辛辛苦苦忙活一年,一亩地的收入还不如打几天零工挣得多;二没“前途”,当一辈子农民,种一辈子地,有啥奔头?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农民老龄化的苦恼,事实上就是“明天谁来种地”的难题。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就是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成为吸引人的事业、有奔头的产业。引导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将成为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重要手段。

实现这一转变,需要农村改革持续发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集体产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还有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型城镇化等改革举措,都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别,让资源在城乡间配置更均衡,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

实现这一转变,要积极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1号文件都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不仅要用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来改造传统农业,还要把目光放得更深、更远,不再局限于一次产业,初加工、精加工、销售、流通、休闲观光……延长的产业链条上可以细分出无数环节,衍生出无限的增值机会。农业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要创造条件让年轻、有知识、有技能、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成长起来。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加种粮补贴、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培训,完善社会管理和农村金融体系,让他们安心留在农村发展。同时还要制定、完善相关政策,营造尊重种地、尊重农民的社会氛围,吸引更多的年轻大学生或其他有志于农业的年轻人,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和资金奖励,引导他们到农村就业创业。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