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我是穷人我怕谁”?优秀县委书记怒批!

发布时间:2017-06-29      来源: 公务员之家    点击:

 

 

原湖北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

陈行甲曾任湖北巴东县委书记,15年获得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陈行甲在去年12月发文《再见,我的巴东》,宣布辞任巴东县县委书记,现今从事公益事业。

陈行甲曾撰文,公开谈了很多扶贫干部“早就想讲却不敢讲”的问题——有少数贫困户带着“我是穷人我怕谁”“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谁”“我掐着你玩”的心态,被国家的好政策养得“浑身不舒服”,不如意就去找政府“碰瓷”;有少数贫困户对来家里帮扶的干部很麻木,认为干部比自己更得急,因为自己不脱贫干部交不了账……

精准扶贫中 自强感恩教育要跟上

陈行甲

深更半夜写这篇文章,是近期出现的个别现象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在进入正题之前,总觉得不好拿捏,因为,这篇文章我想用“教育”这个看上去很严肃的词来说说我们衣食父母——老百姓,这就像是说自己父母的不是,怎么也开不了口。在我们传统的潜意识中,父母就算错了也是对的,以为这就是孝道。但理性一想,这是伪孝。如果父母去做不道德的事或有失颜面的事,当儿女的还默认他去做甚至怂恿他去做,是不配称孝子的。比如,有人在我们家困难的时候帮了我们,父母却不晓得感恩,遇上不顺心的事还去找对方的岔,把不顺心归结于对方的帮助,那当儿女的正确的做法是劝说父母不要这样。这应该也是一种教育。教育不仅仅是父母对儿女,只要是正确的目的,任何人之间都可以产生。正是基于这种思维转换,我觉得写这篇文章会内心温暖,父母的伟大里一定有人人都需要的两个字:感恩。因为只有懂得感恩,幸福才会简单,想让父母幸福的儿女一定不会是不孝的儿女。

前不久,巴东某乡有位分散搬迁安置的贫困户,过去房屋很差,在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两种方式中,他自己选择了在他老家附近分散安置建房。根据分散建房安置政策,贫困户自己平整地基,政府按照人平2500元的标准给他平地基的补助(他家四口人,平地基的补助是10000元)。待他平整好地基之后,政府花十万元左右把房子建好送给他,不再需要他花钱;结果在他自己平地基过程中,因自己施工不当地基培坎裂了缝,导致平地基的费用超过了10000元。他“理直气壮”的到乡政府反复大闹,要政府给他“赔”钱。理由是政府要他脱贫,要他修屋,才会有地基问题出现。

咱们把这事摆到桌面上论一论,用我们农村话说,如果这位贫困户稍微有点哈数,稍微知道点好歹,稍微晓得点倒正,都不会闹得这么荒唐。这怎不叫人痛心,因为这个贫困户完全对党的好政策没有一丁点感恩心理,对政府给他家的大力帮助没有一丁点好歹的鉴别。

现在,有少数老百姓确实出现了这样的心态:“我是穷人我怕谁”、“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谁” 、“我掐着你玩”,成为无理取闹的潜台词。有少数贫困户对来家里帮扶的干部很麻木,认为干部比他更得急,他不脱贫干部交不了账,而且脱贫表上还要他签字呢!

面对这些现象,当干部的肯定不能与老百姓计较、赌气,因为躬身为民是当干部的本分,为了老百姓的事当干部的也应当受得了气。巴东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17万多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政府的职责所在,等不起、慢不得。习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上强调,“要和全体老百姓一起算账,要让老百姓认账”。巴东在精准识别阶段,全县屋场、院子会达5000多场次,每次屋场院子会都严格履行了八步走的程序,我们真正地面对了全体老百姓,谁是贫困户谁不是,都是老百姓评出来的,都是大家认了账的。

但是,针对种种不自强、不感恩的现象,在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这个时间点上,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把加强贫困户的主动脱贫意识和老百姓的教育问题摆上议事日程。五年来,我对干部的管理一直是声严厉色的,对老百姓,我没说过重话。时下,一说教育当官的好像就是正确的,一说教育老百姓好像就怕政治上不正确,其实这个问题不容避讳,特别是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应该要明确提出来。

习总书记说过:“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精准扶贫不仅是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存条件,让他们经济上翻身,精神上也要翻身,即“口袋”与“脑袋”同时富起来。这个过程中,政府和老百姓需要同时发力,政府拉一把,自己更要努力。绝不能党的政策好就靠国家养着,而且养着养着还觉得浑身上下不舒服,有点不如意的事就去找政府“碰瓷”。“扶贫”与“脱贫”两个词,前者是外因,后者是目的,关键还得靠自身的努力。如果自身都是麻木的,那么再好的政策再多的帮助都可能只会解决燃眉之急,即我们常说的扁石头怎么扶得起来,稀泥巴怎么扶得上墙。

当然,这不是去责怪老百姓,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群众的教育的缺失。下一步,我们是不是要响亮的提出来,也要教育民众,引导民众,要自强,要感恩,要知好歹。沐浴在党的惠民政策中,我们更要有“干净自强”的巴东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当官的要有、干部要有,全体老百姓都应当有,人人都要践行。正所谓,以党风带政风,以政风淳民风。民风怎么淳?就得靠教育和引导。 “越穷越光荣”的时代早已过去,我们正置身于一个需要自强、需要感恩的时代,因为,我们将迎来的是一个全面小康的社会。

好啦,大道理就不讲多了。最后给乡镇的头头脑脑们提个要求,把开会念文件的时间挤一点出来,到群众中去,多开屋场院子会,多给群众交一些政策的底,多跟群众交交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教于乐,吃了苦也让衣食父母们心疼一下,再不忍心找你们扯横皮。再就是,群众的教育引导可不能生硬的说教哦!你们能不能想一些既接地气,老百姓又看得懂的标语刷出去,让老百姓也体会体会你们的苦心。比如:“国家大力扶持,我们晓得好歹,最终脱贫要靠我们自强勤快”。或者说:“党的政策好,自己也要使力搞”之类的。

附文:

 

 

人民日报:摒弃“等人送小康”的脱贫心态

无数地区的脱贫经验证明:摆脱贫困,首要意义不是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而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解决好头脑中的贫困,才可能实现“弱鸟先飞”“至穷致富”。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面对最后7000多万“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这个“硬骨头”,当务之急,正是先要除掉“头脑贫困”这个障碍。特别是,“等靠要”的观望心态、依赖心理和功利思想,当前还在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

比如人穷志短、不思进取。有的贫困户,上级给他建了大棚,他还等着政府买种子买机械、供肥料供技术,连换个草帘都指望政府干。一位乡镇干部曾说,每当发一些救灾、救助物品,就会有一些群众相互“攀比”,出现争穷比穷、“躺着当低保户”的现象。

比如观念落后、被动依赖。有贫困县的领导,把争取到“贫困县”帽子当作荣誉和政绩,到处炫耀,甚至在政府网站上发布“特大喜讯”。戴上“贫困县”帽子,意味着可以多出来几亿元甚至更高的财政转移支付,可是,只知“炫贫”,只等“救助”,怎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尽快摘帽?

又如思路闭塞、方法单一。一些干部缺乏深入调研,找不到病因,开不出方子。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或只会用老办法,或不顾实际抄别人的经验。芦笋价高,就要求大家都种芦笋,一哄而上“烂市”了,再改种山药,结果种什么赔什么,农民挣不到钱,不仅无法脱贫,还失了信心。

贫穷不可怕,怕的正是这种思想和思路的贫困。群众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解决好了精神面貌,坚定信心、积极进取,激发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才可能化短处为长处,变劣势为优势,让“至贫”能致富。

反之,如果扶贫变成了养懒人的政策,就算花很多精力和投入暂时搞上去,也不能持久,甚至还会陷入“越穷越要、越要越懒、越懒越穷”的恶性循环。

对贫困群众来说,扶贫当先扶志。有了志气,“输血”才有作用,“造血”才有可能。对政府来说,不仅要走出“扶贫等于救济慈善”的误区,还要支持群众探索创新扶贫方式方法;不仅要帮贫困群众解近忧,还要为他们想长远。如此,才能彻底改变那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状态。

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好的政策和制度,不只是解贫困群众一时之困,还要让他们看到凭自己的努力站稳脚跟的希望。好日子是干出来的,牢牢记住这一点,拿出滴水穿石的斗志和韧劲,找到精准扶贫的路径,才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责任编辑:admin)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