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迎接新时代,建设新农村

发布时间:2017-10-29      来源: 战士杨邵友    点击:

 党的十九大已胜利闭幕。大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描绘的蓝图,让每一个中华儿女心潮澎湃,对祖国的为来充满了信心。大会 报告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一高瞻远瞩的农业战略,让全国人民吃下了定心丸。

 

     农业是国家崛起的基础,粮食不可一日或缺。尤其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粮食生产要始终依靠自己 。没有饭吃,无论是豪宅、豪车、还是拥有千亿万亿货币财富,统统都是废物和废纸。只要有吃的,哪怕世界风云变幻和意外变故,就是住窝棚,睡草堆,穿旧衣,也能挺过去,只要有人,一切困难都能克服,都能翻身。所以,无论经济发展到怎样的水平,都要确保粮食安全。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到农业生产责任制 ,中国的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解决了旧中国之前几千年来吃不饱的问题,而且出现了营养过剩、需要减肥的情况,人们已经从追求吃饱到追求吃好。

 

     这里要插一段题外话。农业的长足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独立自主 、艰苦奋斗的结果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近些年,媒体宣传总是喜欢把改革开放前后对立起来,在宣传改革开放的成果时,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发展,认为是改开前的政策和路线使中国人民没解决好吃饭问题。其实不然,在新中国之前,中国人民几千来一直没解决好吃饭问题。究其原因,一是生产力落后,二是土地集中在少数封建地主阶级手里,广大农民的劳动成果被少人攫取,即便是丰年,仍然是饿殍遍野。正是伟大的土地改革,解决了耕者有其田,正是通过集体化,全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兴修水利建设 ,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建立了化肥厂,解决了缺肥问题,还由于农业科技的研究及其成果的推广和普及,才使改革开放后解决温饱问题水到渠成。事物是发展的,是循序渐进的,今天的成果是前面奋斗的结晶,我们不能脱离历史的客观实际来评价历史。改开前的光荣历史不容否定,今天的成果同样不容否定。虽然改开前后都有失误,都走过弯路,但都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探索,我们既要总结经验,也要总结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把握好方向。

 

     现在的农业政策非常好,有史以来的农业税取消了,而且政府还对农业进行补贴,这是亘古未有的好政策。政府对农村建设的投入也是空前的,大部分地区已经村村通公路,很多硬化水泥路都通到各村民小组,实现户户通公路;电力 、互联网实行了全覆盖,大部分农民住上了上辈人做梦都不敢想的楼房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曾被笑为痴人说梦,而这梦想都在不经意间逐步实现了 。这一切,都为农村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肯定成就,也要看到农业面临的危机。中国是人口大国,而大部分人口是农民,保护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人均耕地的面积也只有1亩多一点。而很多地区的农民的平均耕地不足0·5亩。所以,农民依靠那点土地,无论用什么制都不可能富裕。今天农民生活改善了,住上了楼房,但基本与“责任制”无关,大部分人的收入都是来自非农的收入,是打工、经商得来的。是国家的基础建设和工商业的发展为农民开拓了增收渠道。农业要提高效益,唯一的办法就是集约化、机械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农业的劳动强度。而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目前农村的情况是,大部分青壮年都去了城市打工、经商,农业已经成了老人农业和妇女农业,而且有很多土地在抛荒和半荒,粮食安全问题非常严峻,如果不未雨绸缪,要不了10年,就可能出现粮食危机。广大的农民工,常年流离颠沛,留守老人 、留守儿童问题成了无数农民的心病,这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收入的增加没有带来幸福感的上升。

 

     怎样破解农业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只有适度的集中。农业是低效的产业,土地是有限的,农作物生长周期是无法改变的,产量也是有限的,无法依靠扩大规模生产和增加劳动时间来提高效益。而且 投入越多,虽然增加了有限的产量,而实际效益反而下降。所以只有适度的集中,才能用机械化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单位时间的劳动效益。如果不集中,那些依靠老人耕种的土地几年后就会抛荒,因为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种地了,而且小农生产劳动强度大,长期脱离农业生产的人很难适应农业生产。土地适度集中生产这一点,估计没有多少分歧。关键是怎么集中,集中后大量的劳动力怎么办。要适度集中,首先是解决就业问题。解决就业,必然要向城镇化方向发展。怎么城镇化,是大城市化,还是就地城镇化?大城市化,对未来的发展有风险,这一点本公众号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一文中已经谈过,不再赘述。最佳的途径是就地城镇化。

 

     就地城镇化,有几个选择,一是继续实行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二是依靠土地流转,让种粮大户转包土地;三是资本下乡购买土地,建立私人农场,四是走合作化道路  。本文不谈政治,不谈路线,不谈姓社姓资,只立足中国国情来分析哪条路可行。无论哪条路,只要能解决中国人民长期吃饭问题,就是一条好路。

     一· 从目前老人农业和土地抛荒来看,继续小农经济无法保证粮食安全,也无法让农民富起来,无法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推进土地流转正是顺应这一发展要求,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 土地流转,大户承包,目前可以解决一部分土地抛荒问题,但不是长久之计。过去的农民是代代相传的,不存在没人种田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田可种。可现在不一样了,就现在的种粮大户来说,都是中年以上的人, 可是他们子女不多,不一定子承父业。他们的后代也可能是公务员、军人、科学家,也许会弃农经商或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也就是说,这一代的种粮大户老了,还要解决必须有人种田的问题。还有,目前农村土地分散在一家一户,有人需要流转土地,有的人自己耕种,需要流转的土地东一块西一块,很难集中大面积耕种 ,给种粮大户使用机械化耕作和灌溉带来不便,也严重影响效益。而且老人农业已经是普遍现象,少数种粮大户的流转也解决不了中国的农业问题。

 

     三·资本下乡购买土地,建立私人农场,行不行呢?资本是逐利的,农业是低效的产业,资本购买部分土地从事非农产业,种植经济作物是有可能的。指望资本购买土地种粮来解决全国人民吃饭问题不现实。土地是上苍赐予人类的公共的资源,应该卖多少钱一亩?买多长的年限?永久购买,应该多少钱一亩?短期的,又应该多少钱一亩?让资本购买千亩万亩土地种粮食,需要多少年才能收回投资?我认为没有资本家做那傻事。而且以目前中国私人资本的实力,他们也无力买下中国的土地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中国人民的饭碗问题。如果没有政策限制,资本 可能下乡购买城市周边和旅游区的土地,用于开发房地产,用于建度假村。而那样,正是和保护粮食安全背道而驰的。

 

     四·抛开成见,走南街村和唐约之路 。这条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很难 。建国初期的集体化 ,大家把耕牛农具集中起来、把土地集中起来就能进行生产,而后通过积累慢慢滚雪球般发展集体经济。而今天走合作化之路,已经不是仅仅要解决种田、解决粮食产量问题,而是即要解决土地不荒废,同时农民还能有高收入。所以,首先要解决从农业分流出来的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这就需要就地农工商一体发展。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养殖业来解决就业增收问题。

 

     要发展工商业,首先就是资金问题。现在都是一家一户,靠群众自发筹资入股办企业,可能比较难。几十年的小农经济已经使集体观念成了美好的回忆。现在的农村,青壮年过了年都远走他乡了,到了过年才回家短暂团聚一下,他们也无心来谋划农村的远景。留守的都是老弱妇孺,平时乡村组织开一次会都不太容易,就是选举,也是把选票送到各家去填写。要解决农村、农业 问题,唯一的途径,只有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政府的领导,选择个别乡村进行试点,采取政府投资 、招商引资 创办农产品加工以及其他工业和服务业,待有了进展,再吸引群众集资入股,扩大规模。只要集体经济壮大了,就可以通过分工,解决好种田问题,就能确保粮食安全。这样以点带面,就可以逐步向合作化过渡,突破农业发展的瓶颈。如果说责任制,我认为要对各级政府的官员实行责任制。目前的农村乡镇,党委、人大、政府、纪委、财政、武装、政协、统战、妇联、共青团、民政、土地、经济发展,各种部门一应俱全,其 工作好像除了开会就是开会,抑或是打牌聊天,并没有多少实际工作要做,建议把这些干部派下去,去组织农民进行新农村建设。

 

      我对农民土地承包权的确权,仍有不同意见 。如果继续是小农经济,当然没问题,可是发展的趋势,是必须向机械化、集约化方向转变。一家一户的土地确权了,如何使用,是承包人说了算。比如村里要修一条公路,要经过某一位承包人的土地,就只有购买。他不同意,路就无法修通。因为承包期延长不变,土地没法调整,不买,则被占土地的一人吃亏,而公路是大家受益的。如果归集体调配,适时按现有人口调整,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还有,比如村招商引资,办企业,必然需要土地。按照土地所有权归集体,集体可以划拨出租给企业,可以拿土地入股,用土地换来的资金发展集体经济。可是承包土地确权了,其利益就成了个人的。仅仅是承包分土地时某些人占了便利,就使得利益永远固化下去了。这样会造成大家心里不平衡,容易产生矛盾,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如果群众集资办企业,或国家扶持办企业,本来不用买土地,企业的利润就是集体股份的利益,土地承包权固定,办企业就要购买土地,就增加办企业的成本,如果归集体,就可以省去这笔开支。

    本人认为,土地是上苍赐予人类的共同资源,应该集体确权,应该是当地户口者共有股份,集体经济搞好了,除了积累,应该按现有人口分配。土地确权,前面30年土地承包后,有部分人出生后30年没有土地,再延长30年承包期,这些人这辈子基本没有土地权,而且他的孩子也没有土地。而还有一些20多年前就已经去世的人,至今还有土地权,再延长30年承包期,这个死人就平白无故的占有了几十年的土地权。这是死人占有活人的生产资料,于情于理于法都说不过去,法律也是要合乎情理,本质是维护公平的。还有,某人当了高官,拿着高工资,却还占有家乡土地的股份,这好像很不合理。一个人生下了,就应该享有生存权、土地权,人走了,或去世了,就应该归还集体。外地来投资,也应该享有土地权,可以有宅基地。从故乡出去的,有一天回来了,应该还享有土地权。把承包权固定下来,不利于农村农业的发展。

 

    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必然之路,但也要有度。中国是人口大国,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从事工业生产,其生产能力能满足全世界的需求。尤其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劳动力需求必然减少,这就和城镇化发生矛盾。依靠外贸出口来解决就业不是长远之计。出口要和进口大致平衡,出口是为了换回外贸需要的能源、资源,换回必要的技术和暂时没有的先进设备,这种外贸才是发展的外贸。如果过分赚取外汇,而没有换回相应的物质财富,则只会掏空自己的资源,加剧国内通货膨胀。而商品的大量出口大量进口本身就是矛盾的,进口商品必然影响国内实业的市场,冲击民族工业的发展。因此,农村向城镇化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满足人民对生活的更高需求 。例如中科院的蒋高明教授研究的生态农业就很有发展前途。 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农作物秸秆,转化为牛羊的饲料养牛,提供了安全放心的肉食品,也可以发展中国的奶业,这样就拓宽了农业发展的道路,也解决了就业压力。还解决了秸秆焚烧的污染,为农业提供了有机肥料。化学农业在人类发展史上功不可没,但对环境的影响不可掉以轻心。几十年的化学农业,使我们已很难感受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意了,继续下去,百年、千年后,我们的后代还能不能生存?这是必须考虑的,要花大力气发展生态农业,用生态循环来取代化学农业。发展生态农业,保护青山绿水,适应新时代人民对物质文化的更高需求。同时要确保种子安全,中华民族是传统的农耕文明国家,我们有适合中国的优良品种,决不能把种子的繁殖权交给外国人。还要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决不能让外国人控制我们的饭碗。战国时期,吴国用越国蒸熟的稻子做种子,导致全面饥荒,后来被灭国,这教训足深刻了。

 

     因此,我们要研究、探索告别化学农业,要让农村留住农民,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用生态农业的需求引领工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内需,用土地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用生态农产品改善  、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品质,用美丽乡村提供旅游度假场所,用乡村建设解决高校学生的就业,让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的摇篮 。 我相信,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 我们的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是一定能建成的 , 而且那生态环境下的幸福是永久的。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