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微信716738729    热线:13944917050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张红宇对中国农民的重新认识

发布时间:2019-12-20      来源: 乡村发现    点击: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群体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中国农民,了解农民群体的新变化、农村人才的新需求,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人才队伍,对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01

农民群体已发生重大裂变
 
在工业化、城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不断变化,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达90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6%,与此对应的是国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由1978年的27%下降到7.2%,农业大国演变为工业大国。从农业农民的角度观察,一系列数字引人关注。
一是从农民的从业数量和结构来看。41年改革开放,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经历了少到多、再度下降的数量变化,1978年为2.83亿人,到2002年达到3.66亿人后,绝对数量开始不断减少,到2018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减少到2.03亿人。与此同时,1978年劳动力结构中,从事农业的比例大概是70.5%,到2018年,比例下降到26%,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以上,全部劳动力构成由农民为主变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为主。1978年8亿农民搞饭吃,没有把饭碗解决好。到2018年,农业人员持续减少,我们却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简言之,种地人越来越少,但农业产出达到历史高点。
二是从劳动生产效率来看。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绝对数量和比例持续下降,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相对于非农产业的提升。1978年一二三产劳动生产率是1:7.5:5,到2018年比例调整到1:5:3.8,农业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升。尽管农业从业人员的劳动力生产效率仍低于二三产业,但提升速度已超过二三产业。
三是从农民群体分化看。虽然目前全国还有2.6亿普通农户,农村劳动力高达5亿人左右,但其中2.88亿人从事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构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育成长。农业农村部统计,2018年全国家庭农场约60万家,合作社216万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8.7万家,仅计算领军人物,大约是300万人左右。其次,返乡创业的劳动力达到780万人。再次,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全国职业农民2018年约有1500万人。最后,城市企业和城里人下乡,包括从城市到农村从事电商、民宿产业、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领军人物,数量在100万以上。粗略计算,若加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领军人物,各类农村人才和职业农民总量应超过2500~3000万人,约占2018年2亿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总量的12%~15%。这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也是解决“谁来种地”“地怎样种好”的新型经营主体生成的源泉。 

 

02 

乡村振兴需要高素质人才
 
乡村振兴是篇大文章。乡村振兴要求人才振兴,具有人力资本的农民是中国现代农业的生力军。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最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对农村人才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事实上,乡村振兴需要聚焦方方面面的因素,要求提升各类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但更需要的是人才。农村人才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实用性人才。聚焦农林牧渔各产业,要发挥引领作用,但更需要具有工匠精神。改革开放41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林牧渔各大产业保持增长势头,各种各样的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农业的产业层次在不断提升,如何生产得出来、卖得出去、卖出更好的价钱,需要高素质的农民群体,需要带领更多农民群众生产致富的领军人物。大家都种地,他的地种得比别人好,大家都养猪,他的猪比别人养得好,这就是我们倡导的“工匠精神”。
引领型人才。这类人才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不仅仅表现在传统农业向高端发展,更表现在各类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方面,敢为人先,别人不敢干,他敢,别人不敢尝试,他敢创新。在农业观光旅游休闲、民宿产业、“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等方面,都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特别是随着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很多前所未有的职业脱颖而出,比如乡村规划师、农村生产生活类服务性从业人员等。这方面,“新农人”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
管理型人才。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以及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带头人,不仅自己要致富,而且要带动越来越多的普通农民群众共同发展、共同致富,让普通的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获得感、参与感、幸福感。因此,需要大批有管理能力,有情怀,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担当领军人物角色,发挥引导作用,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要着力培养这样的致富带头人。

 

03 

为人才培养创造宽松环境
 
农村人才的健康成长,需要政府和市场两方面共同发挥作用。
其一,建立内生激励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培养一支“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中国共产党农村工条例》明确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如何实现预期目标?从内生激励来讲,一是要鼓励高素质农村人才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素质,同时,勇于实践,最大的实践来自于田间地头。要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二是要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到一个更高位置上来。中央对这个问题认识非常清楚,贯彻落实好中央的要求,是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选择。相对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需要在技能培养方面加大力量,特别是在互联网改变了农业实现形态的背景下,各类人才需求更加旺盛。因此,技能培养要适应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要求。
其二,创造宽松的人才成长环境。一是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土地制度改革如何让越来越少的人种越来越多的地,而这类越来越少的农民,素质要求却越来越高。唯有高素质的人才才可以实现生产出好东西、卖出好价钱的基本要求,这也需要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下功夫。要继续推进土地三权分置、促进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盘活用好闲置的农村土地资源。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军人物、产业化经营组织的领军人物,要有准确的定位和责任担当要求,要引领、提高、发展农民。要在组织形式、培训方式方面有更多的创新,在平台建设方面做大文章。三是在投入方面做更多的文章。长期以来,教育投入更多的是学历教育,今后要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倾斜,包括在学习期间获得相应的补贴补助,这是发达国家普遍的做法,我国应该予以重视,参考借鉴。
总之,在内生动力方面形成激励机制,在外部环境创造方面提供平台,为高素质农民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农业后继有人,真正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高素质农村人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有用武之地。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乡村发现转自:《农村工作通讯》2019年第23期



(责任编辑:衡国胜)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