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人民日报】让公益诉讼体现治理之道

发布时间:2015-07-08      来源: 人民网    点击:

公益诉讼试点,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背景下法治与社会深刻调整的一个缩影

  

今后,在生态环境、食药安全、国有资产保护等领域,出了问题后“无人追责”的现象将会改变。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公布的《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方案》,检察机关可以对这些领域的案件提起民事或行政公益诉讼,从而更好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保护公共利益。

  

对于公众而言,“公益诉讼”这一法律名词显得有些陌生,但它与每个人的权益密切相关。笔者多年前在采访中遭遇的一个案例,颇能说明问题。长江中下游某地一家小企业,从事化工厂的污水处理业务。让人吃惊的是,这家小企业并没有按流程进行规范化污水处理,而是在运输途中,趁天黑直接排放到长江里。由于执法部门未能察觉,当时的民事诉讼法也没有规定适格的诉讼主体,于是,这件令沿岸众多人受损的违法事件,居然长期无人追究。现在,作为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有效方式,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在法律上确立了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污染环境等行为不仅要承担刑事责任,而且,根据公益诉讼的制度安排,检察机关还将对排污企业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对可能存在失职的监管部门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公益诉讼,简言之,就是对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由法律规定的国家机关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这是对传统“无利益即无诉权”理论的突破。传统的民事诉讼为了防止诉权滥用,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只有在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时”才有权提起诉讼。检察机关参与公益诉讼,主要目的就是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

  

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领域,有时很难证明“直接利害关系”的存在,但如果不设置诉权,又怎么通过司法保护公共利益?因此,2012年通过的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是我国公益诉权首次在法律上获得确认,此次出台的方案,则是对公益诉权行使主体、方式和条件的进一步明确,制度化、法治化的程度有了新的提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是对这一要求的落实,同时也意味着“公益”在我国法律价值排序上的升格。以往,我国法律对公共利益的诉权安排相对欠缺。诉权是连接权利与司法的中介,缺少诉权,司法对公共利益的救济无法启动。社会由个体构成,但个体利益的集合并不等于公共利益。空气和水不是你家的,也不是我家的,谁可以对损害行为提起诉讼?国有资产是“公家的”,也是“大家的”,但流失了谁能代表国家和公众追责?对这些不属于某个组织或个人、但又和所有人息息相关的公共利益,必须交由法律看管,从国情出发界定何为公益、谁来保卫公益,以避免无人负责的“公地悲剧”。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利他主义”的公益诉讼,弥补了“利己主义”的个人诉讼的缺陷。

  

公益诉讼试点,是我国此轮司法体制改革乃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背景下法治与社会深刻调整的一个缩影。它意味着中国通过一整套基于国情的法权安排,探索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在公益诉讼制度出台过程中,曾有业内人士反对“民事公诉”,认为于法无据。然而,法律变迁的概念提醒我们,法律人不能以刻舟求剑的心态面对社会变迁。变革社会中的中国立法和司法,要用更加开放的眼光来顺应并推动改革大势。公益诉讼试点如此,司法体制改革亦如此。这是中国法治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合于国情的治理之道。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