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丝路上的佛学与文化艺术中心——小川圣地

发布时间:2017-07-13      来源: 未知    点击:

丝路上的佛学与文化艺术中心——小川圣地

萧 远

了解泾川的人都明白,泾川确是一座小县城,但泾川的名头非但不小,而且大得无可比拟。

泾川古称泾州、安定郡,居丝绸古道要冲,为华夏文明腹地,自古以来,它是出长安后通往西域的第一重镇。

泾川历史悠久,境内有当地历史上最古老的两个小国——阮国和共国,这两个国家曾经是商的诸侯国。西汉时期置安定县,北魏置泾州,唐至德元年改名保定县。金大定七年改名泾川县,明洪武年间撤县置,由州直理县事。民国时改泾州为泾川县,沿用至今。

泾川是国内仅有的祭祀西王母的圣地,是“中华故土地图”取土之处。泾川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2009年5月初,我和同事出差至西安,在西安逗留了几日后,决定乘大巴从西安前往泾川,因为坐大巴可切实感受古丝绸之路沿线景致。

西安与泾川间的线路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虽有变化,但道路走向基本上稳定。其路线是循泾河而上,同时又尽量稍稍避开泾河河谷并与之保持一定距离。这条线路作为丝绸之路东段起始路线之一,由西安至咸阳、礼泉县、彬县到达甘肃泾川。在秦汉时期,这条道即是由陕入甘的主要通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首次出巡天下,即有此记载:“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

秦汉回中道应该是起自回中宫而经由陇山至于萧关。汉武帝曾经多次通过回中道至陇东考察民情。

对丝绸之路东段北道来说,其路线大致由长安出发,向西跨过西渭桥(在今咸阳)后,经平陵至好畤(今陕西乾县东)后越梁山而至漆县(今陕西彬县)、安定(今甘肃泾川),最后至萧关。

就路线而言,这条古道与今我们所行进的312国道线路走向,时远时近,相去不远。

我自己亦是第一次前去泾川,这条道当然也是第一次走,在颠簸的轿车上,我俩一边欣赏着山川美景,一边相聊那些丝路尘事,倒是兴趣盎然。

此时轿车已过彬县,行进在泾川地界。泾河水静静地流淌,千年依旧,几千年时空转换,泾河水却并不觉得。不多时,已能看到著名的百里石窟长廊。石窟长廊中的栈道、雕像、石柱等隐约显现,远远望见的山脉就是西王母山。

泾川百里石窟长廊我是早就听说过的,有人将之比喻为最原生态的丝绸之路。

试想,2000多年的风雨、战乱,这条由长安出发,经陇右、河西、新疆至罗马的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当时的建筑物基本皆已消失,留下的也仅是明清重建。除了长城、古关、烽燧等土质遗迹外,其它建筑标志基本上灰飞烟灭了,唯有凿在石头上的石窟,千年以来,成为丝绸之路上最原始的见证。比如泾川百里石窟长廊、敦煌莫高窟石窟、拜城克孜尔石窟等。汉唐时期如此,今天依然如此。

站在这个角度来说,称它原生态的丝绸之路,再贴切不过。

几千年来,这座丝路名城,迎送了众多朝代不同时期往来于长安和罗马的波斯贵族、印度僧侣和中国商贾,汇集了超凡的人气,也见证过世界走向中国的壮烈场面。

回山上的王母宫石窟,就曾有汉武帝、张骞、法显、班超、吕光、玄奘等伟大人物莅临。

这座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一处缓冲要地,欧洲人走完数万里后,在泾州稍加调整,然后进入长安,中国人离开长安后在泾州调整身心,而后踏上翻越陇山、西出阳关的万里征程。今日的泾川城与泾河、百里石窟,一如汉唐模样,使丝绸之路的印象记忆,在此间变得具体、清晰,可看,可记,可忆。

在泾川,和西王母息息相关的另一位皇帝是汉武帝。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有雄才大略的一代君主,他沿回中道,北出萧关的事件在《武帝纪》中如此记载:元封4年冬10月,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

回中道为古驿道名,因汉武帝途经回中得名,这条道是秦汉时期由陕入陇的重要通道,汉武帝曾四次途径回中道巡查陇东民情。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后又开辟了陇关道,陇关道遂成为由经陇州入陇进入秦州及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回中道入陇地位才逐渐被取代。

有学者统计,汉武帝曾11次来泾川,泾川成为汉武帝巡幸最多的一个地方。历史是谜,个中缘由,只有汉武帝知其内涵。有一点是肯定的,回山建王母宫与汉武帝多次亲临泾川是分不开的。

相传,汉武帝于七夕之时在瑶池与王母相会,有幸品尝过王母娘娘的蟠桃。《全唐诗》就有这样的记载,“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沉陇树秋。欲问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州”。

泾川王母宫建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因战争毁于清同治年间。上世纪90年代初重建。

王母宫正殿为西王母大殿,殿前有降真树和香亭,亭下是玉皇大帝殿。王母大殿左侧依次是文昌殿、无量殿、三皇殿、周武王殿等,右殿为子孙宫、五帝殿、汉武帝殿等。主体建筑呈南北走向。当你漫步其中,错落有致的景观使你不由得会想起着两句诗的意境:此处为丹林翠水之乡,其间有仙树瑶池之路。建筑群内还有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宫南是瑶池,入山必经五道灵宫殿才能达一天门。

站在回山之巅的王母宫建筑群内,南侧的汭河、瑶池、泾川县城皆可遥望,向北还可观望到泾河、泾河川以及泾汭二川的无限风光。

西王母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她是中华民族的女神,西王母在汉代即成为重要的汉族民间信仰。泾川王母宫也是唯一一处有翔实历史记载的祭祀西王母的圣地。

泾川理所当然成为西王母文化的发祥地。

西王母文化处在中华5000年文化源头。

西王母是中华女性始祖,最早见载于《山海经》。

华夏儿女对西王母有一个尊称叫王母娘娘。

古之西王母,是中国西部羌戎各民族处于母系社会阶段的女性首领,她和轩辕黄帝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西王母鼎力相助黄帝战胜蚩尤,所以,炎黄子孙应该说与西王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西王母是一个女王,又是一个部落、国家、民族的名字,她代代相传,从轩辕黄帝、尧舜到周穆王等中原帝王都有幸与西王母会面,是为史实。

泾川有始建于西汉元封元年间的天下王母第一宫,是国内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位于泾川县城以西约1华里的回山上,由汉武帝主持修建,后来在宋仁宗天圣年间、明世宗嘉靖年间有过两次大修和扩建。显然,王母宫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华人文先祖之一的西王母信仰有很重要的关系。

我这次有幸身临其境,感受西王母文化。

吴晗认为:“西王母是公元3000年左右活动在陕甘高原的‘西戎’即‘犬戎’的别名。”而《词源》对西戎的解释:“戎或西戎是西北诸古代民族的总称。”

西王母所处的时代,在西岳华山以西的泾河、渭河、洛河中上游的广袤地带,是古代西部游牧民族同中原农耕民族长时期反复争夺的生存空间,正当中原东部黄帝和蚩尤打得难解难分之际,西王母派九天玄女给黄帝送去了兵书,很快即平息了无休止的战争。

西王母还给东部民族送去了象征友好和平的美玉和疆域图,谱写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互相融合的历史性篇章。

公元前1134年,这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年头,这一年中原民族建立了周朝。当时,包括西王母在内泛称犬戎的西部民族尚未统一,历史上对此亦有翔实记载,西周多次讨伐戎族,周穆王西征犬戎至泾河上游就是著名的史实,在这一史实基础上,衍生出周穆王与西王母在泾河上游瑶池相会的美好传说。

据《史记》记载,周穆王与西王母于回山惜别时,曾亲笔勒石题写“西王母之山”五个大字。

瑶池相会是一段十分浪漫的故事,周穆王向西王母送上中原精美的纺织品,西王母则用美酒和鲜果款待这位中原君主,周穆王和西王母分别唱了《黄竹歌》和《白云谣》,这个传说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两国君主友好会见的求和事件,当然,从此在泾川一带留下瑶池、回山、回中等地名和文化遗产,也是内地信奉西王母的发端。

诗人李商隐据此留下:“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的不朽诗篇。

中国历史上,周穆王是周王朝大名鼎鼎的一代天子,周穆王在历史上之所以著名,主要还是《穆天子传》提高了他的知名度,尤其是在瑶池和西王母会见一事。

这部书描写周穆王西游的路线大致是:从西安出发,过河南,经山西雁门关到达内蒙,然后沿黄河而上,经宁夏至甘肃过青海入新疆,再跨过昆仑山脉,越过葱岭,最后来到西王母之邦,拜会西王母,之后东返至新疆,进入甘肃,复经宁夏、内蒙入山西进雁门关回到西安,往返行程35000里。

有学者推测,《周穆王传》的作者大概是春秋战国期间人,作者根据周穆王赶犬戎至甘肃陇东一带的历史史实,书中既有真人真事,又掺杂神话幻想,然而,周穆王在泾川回山会见西王母之邦酋长或拜谒神庙、祭祀等皆是可信的史实。

在泾川,和西王母息息相关的另一位皇帝是汉武帝。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有雄才大略的一代君主,他沿回中道,北出萧关的事件在《武帝纪》中如此记载:元封4年冬10月,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

回中道为古驿道名,因汉武帝途经回中得名,这条道是秦汉时期由陕入陇的重要通道,汉武帝曾四次途径回中道巡查陇东民情。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后又开辟了陇关道,陇关道遂成为由经陇州入陇进入秦州及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回中道入陇地位才逐渐被取代。

有学者统计,汉武帝曾11次来泾川,泾川成为汉武帝巡幸最多的一个地方。历史是谜,个中缘由,只有汉武帝知其内涵。有一点是肯定的,回山建王母宫与汉武帝多次亲临泾川是分不开的。

相传,汉武帝于七夕之时在瑶池与王母相会,有幸品尝过王母娘娘的蟠桃。《全唐诗》就有这样的记载,“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沉陇树秋。欲问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州”。

泾川王母宫建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因战争毁于清同治年间。上世纪90年代初重建。

王母宫正殿为西王母大殿,殿前有降真树和香亭,亭下是玉皇大帝殿。王母大殿左侧依次是文昌殿、无量殿、三皇殿、周武王殿等,右殿为子孙宫、五帝殿、汉武帝殿等。主体建筑呈南北走向。当你漫步其中,错落有致的景观使你不由得会想起着两句诗的意境:此处为丹林翠水之乡,其间有仙树瑶池之路。建筑群内还有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宫南是瑶池,入山必经五道灵宫殿才能达一天门。

站在回山之巅的王母宫建筑群内,南侧的汭河、瑶池、泾川县城皆可遥望,向北还可观望到泾河、泾河川以及泾汭二川的无限风光。

西王母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她是中华民族的女神,西王母在汉代即成为重要的汉族民间信仰。泾川王母宫也是唯一一处有翔实历史记载的祭祀西王母的圣地。

泾川理所当然成为西王母文化的发祥地。

将一个地方称为佛都,这当然是比喻,但也足能言明此地佛文化的分量和地位。古都洛阳就有佛都之说,这主要是因为洛阳白马寺有着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之称。

洛阳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塔、第一座官办寺院、第一座菩提道场。近2000年来,洛阳一直是佛教精神文化的中心。如此讲,称呼洛阳为佛都,也是名至实归。

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乐山市所拥有的乐山大佛景区,是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距乐山大佛仅有一里之遥的地方,有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东方佛都”。东方佛都坐落于乐山大佛景区群峰之间,这里荟萃了国内外佛教艺术珍品,仿制大小佛像三千多尊,气势恢宏。

不过,我真正要叙写的佛都,所指泾川。

泾川是甘肃的东大门,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第一大站,佛教文化的沉积非常深厚,所以才会有此比喻:“如果说敦煌是佛教艺术的宝窟,那么泾川就是佛教信众的圣殿。”此说法明显是将敦煌和泾川放在同一平台上。

倘若你实地踏访,也定会和我有同样的感觉:泾川佛教文化实在是辉煌至极。

说到这里,我参访的脚步已至大云寺博物馆。

大云寺博物馆于2007年在大云寺原址上重新修建,其整体建筑风格以仿唐为主,由山门、碑亭、钟鼓楼、舍利塔等构成,整个建筑飞檐走壁,突显出历史上大云寺的大气与厚重。

遥想公元601年,隋文帝杨坚以印度阿育王为榜样,以阿育王的气魄来“弘法护教”,史学界认为,历史上的所有帝王,建塔立寺,写经造像,无过于隋文帝者。当时,泾州属长安门户,14粒舍利于公元601年10月由高僧送到泾川,在大兴国寺建地宫供养。

公元690年,67岁的武则天登基。武则天对《大云经》极为崇敬,敕令长安、洛阳各建一座大云寺,珍藏《大云经》。泾州大云寺选在大兴国寺遗址上兴建,动工之初,发现了隋代供养的舍利。遂做成铜、银、金棺椁,并以硫璃瓶盛装14粒佛骨舍利,再配以石函,于公元694年放入地宫,建塔立寺。

泾州大云寺于明洪武年间毁于洪水。

1964年10月,泾川县水泉寺村民整地时,重又发现了于公元694年重建的大云寺故址以及五层套装舍利容器。

泾川后来又多次出土舍利。泾川还有著名的“百里石窟长廊”,其窟龛有600多个,有佛教造像,铜像、石像、泥像等400多尊。泾川出土的十六国时期的鎏金铜佛造像,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最完整的鎏金铜佛造像,泾川佛教碑刻中,南石窟寺碑为学者们研究北朝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杜斗城先生因此得出结论:“泾川佛教文化在甘肃的地位仅次于敦煌。”

迎着山门而进,左、右两侧是碑亭,在这里可以参观到许多有关大云寺的碑文。再往前走,东西两厢分别立着钟楼和鼓楼,晨钟暮鼓的回声每天都伴随着佛教圣地。正前方高高耸立的建筑物就是闻名遐迩的大云寺舍利塔。

舍利塔总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地宫,地宫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骨舍利。第二部分为塔基,第三部分为7层佛塔主体,沿着塔中心攀援而上,站在宝塔顶上,泾河川两岸美丽的风光尽收眼中。我再次想到了诗人李商隐以及他的诗篇《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雏竟未休。”

诗中的安定城楼,所指泾州城楼。时年,26遂的李商隐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结果落了榜。这首诗是他登安定城楼遣愁言志的名作。当失意的李商隐站在安定城楼上举目远眺时,眼中是泾州山河美景,而他莫名感喟自己寄人篱下,流落幕府。

当然,昔日的安定城楼,早已坍塌,它辉煌的景致和当时泾州佛教文化的兴盛却还留在我们的想象中。

杨文远,作家,笔名萧远,字号萧玄,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起源地签约作家,“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甘肃分会”及“中国玉文化高端论坛”理事,“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第一辑系列专著编委,“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第二辑系列专著副主编,现任《丝绸之路》杂志社副主编。

作品散见于全国各报刊杂志。作品被收录入《往事与前瞻》、《大美金张掖》等多部散文集。曾获过首届华夏散文二等奖,张掖市政府旅游文化文学类二、三等奖。出版玉帛之路田野考察散文集《丝路盐道》。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