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菊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社会学院教授
本文为杨菊华教授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7夏季论坛——“城市公平与流动人口发展”研讨会上的讲演,凤凰大学问整理发布
原题: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理论、现实与对策思考
阅读提示:文章字数为4018字,阅读时间约为6分钟。
我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理论、现实与对策思考。
流动人口现在占到了中国全部人口17%到18%左右,规模这么庞大的流动人口,不仅仅会影响到流动人口及他们自己的家庭,而且也还会影响到很多其他受流动影响的人。实际上,对很多人来说,流动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看流动人口的时候,会发现流动的目标有了很大的变化,目标多元化,居留稳定华,流向多元化,迁移家庭化。对很多流动人口来说,虽然他们叫流动人口,实际上他们是不流动的,他们可能在留居地要居住很长的时间。同时,流动成为地区间人口总量分布,包括人均结构和性别结构,重要的内在推动力。
这么多流动人口他们在流入地过的怎么样呢?他们融合情况怎么样呢?过去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社会,对中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今天我们可能就要把这个视线也要多元化一点,也要做一点转移,我们也要关心流动人口他自己以及他们家庭的生活和发展的情况。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关心社会的公平正义,要关心他们的社会人口,要关心他们城镇化,市民化的进程。
"社会融合是宏大的社会叙事"
社会融合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叙事,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有天下大同的思想。庄子在他的思想中提到“熔炉”这样一个概念,礼记有《大同篇》,展示大同世界的愿景。费孝通先生也对“大同”这种理念有自己的理念的阐释,提出了文化之间、族群之间,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一种理念。不仅仅是中国,在西方也是同样有这样的一种理想和愿景。很多社会学家像涂尔干、帕森斯对社会的团结、凝聚、整合和社会的统和等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思想的建构。
"移民社会融合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
天下大同或社会统和的思想更多是从整个社会结构来看的,相对于流动人口来说,也有很多理论研究和实证的研究。总体来看,美国和欧洲实际上形成了两大不同的关于社会融合的理论体系。
美国更多强调文化的融合和结构的整合,它更是从个体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的。所以美国对社会融合的研究实际上是经历了好几个阶段,比如最开始,少数移民放弃自己的文化,接受美国的欧裔白人的文化,往后就有融入这样一种理论,再往后就出现了多元文化的思潮。今天在美国融合的思考,更多在讲文化之间、族群之间的边界的跨越和重构。
欧洲更多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政府来推动移民实现机会的平等。但是在新世纪以来,欧洲社会因为族群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加剧,很多像英国、法国、德国这些国家的总统们都反复强调,多元文化主义在欧洲,或者在德国、在法国、在英国是彻底的失败了。
"中国流动人口的融合研究刚刚起步"
现在回归主流、融入主流的呼声又再度兴起,我们国家流动人口从融合的研究角度,应该说是刚刚才起步的,可能跟我们本身安土重迁的思想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我们也知道,在历史上我们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也是非常频繁的,像八王之乱、安史之乱,每一次大难都带来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到后来的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所有的这些可能都是人口地域的迁徙。当然这些地域迁徙的一个很重要动因是天灾人祸这种非常负面的动因,但是有一个非常正向的客观的后果,就是族群之间、文化之间的大融合。
改革开放以后,人口的流迁更多是出于经济的原因,是自发的,跟历史的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流动人口融合的状况可以用来综合反映和检验市民城镇化的质量。下面我就想从四个方面做一个分享。
1.什么是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社会融合是一个非常社会学的概念,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外涵也很模糊的一个概念,同时它既可以是一个过程,也可以是一个结果。我们既可以从宏观的政策层面来看融合,也可以从中观的层面来看融合,更是个人层面的一个结果。
在宏观层面,比如说制度包不包容?对流动人口是接纳的、包容的、还是拒绝的排斥的?这是政策层面的。
在微观层面有四个维度,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和心理。当然宏观政策对微观个体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个人的禀赋和主观的态度,包括流动人口本人,也包括本地市民的态度,以及融合在社区层面的平台建构。所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进而我对社会融合的理解就是一个边界的跨越,是文化和人群之间的嵌入。混居的状态是欧洲和美国曾经非常推崇的模式,认为到了这个就是社会实现的整合、融合。实际上欧盟经验告诉我们,这个还不是,因为这还是我尊重你,你尊重我,你过你的生活,我过我的生活,还没有实现边界的跨越和文化人权之间交融。
2013年和2014年分别做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调查的。不管是综合指标还是四个维度的分子数,取值都是0到100之间,取值越大表示融合状况越好。我们得出几个基本的结论。
第一个是流动人口初步融入城市基本上能够在流入地生存立足,这个是有高度的选择性问题的,因为立不下去了可能就走了。这个问题不可否认,也是存在的,但是总体来说得分都不是很高,特别在社会接纳这一块,得分是比较低的。
第二个就是我们说流动人口的时候,往往更多的把他们等同于农民工,其实大约有25%的,就是1/4的流动人口其实是有城镇户籍的。如果把户籍做一个细分,会看到当然是乡-城流动人口的弱势更为明显一些,融合状况远低于城-城流动人口。
另外,过去我们通常会讲新生代融入状况更好。但是从09年到2016年的数据一直都告诉我们这个结论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实际情况是80前的融入状态更好,80到90之间的次之,90后的是更差的。即便我们是以80前、80后来分界,80后实际上比80前还要差一些。
而且要是具体细分的话,其实90后和80后从事的职业也是很低端的,不像社会普遍认为的那样挑挑拣拣的,苦的脏的累的他们都干,其实他们可能不喜欢干,但是他们没有选择。
另外在融合方面,性别、民族和婚姻状况都存在很明显的差异。焦虑程度和职业的培训跟融合都有非常正向的关系。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融合的这个指数的得分是梯次的上升的,职业培训能够起到一个这样的作用。
我们还可以看,流动人口有的是省内,有的是跨省的,跨省的经济力度不是非常好的。经济力度包括了他的就业、职业、保障、住房。但是其他的社会接纳、对社会的认同、对文化的适应等不一样,就是说跨省最好的在经济方面。另外随着居留时间的延长,经济立足和社会认同都会有进一步的提升,这里同样是有选择性的问题。
还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市民包容接纳的态度是推动融合进程的,因为调查数据里面是直接问,是不是感到有歧视?其不是感到有排斥?流动人口如果有这样一些感受的话,他们的融合得分是显著偏低的。
另外一个结论就是,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方,经济立足比较高,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方,其他方面融合比较好。这也就说明经济发展和融合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它可能会促进经济立足,但是不一定能够带来社会的接纳,不一定带来更好的文化的适应和心理的交融。这可能就是跟地区的,跟一些结构性的因素有关系,包括流动人口总量以及流动人口本身的结构,还有地域文化都是有密切关系的。
2.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模式和特点
总体来看,我们国家现在流动人口和社会融合有一些基本的特点。一个是初始性。第二就是维度之间的进程不一样,不是在一个方面融合的,其他方面同样也会有类似的一些特点,有异步性。然后有人群的差异性,还有族群之间的多样性,融合有地域的梯次性。
另外,融合在国际从移民的角度来看,更多的是在考察文化、族群之间。对我们国家来说,可能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有,因为这个调查也覆盖了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的流动人口。我们会看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跟汉族相比,因为有语言不通的问题,还有一个文化方面差异的问题,这样一定会带来经济的不统和,带来社会接纳方面的一些困境。所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多的特点是经济非常单一,社会保障非常的初始,居住空间是聚集而居的,社会交往更是同族同文化的语言在交往,文化交往也有一种排他性,心理上对于这片陆地的文化认同性也是比较低的。
下面我更多的解释一下户籍制度的影响。我们在谈户籍制度的时候,可能更多的都是在讲我们国家的户籍制度是二元制度,有城镇和农村的。但是我认为,对于流动人口来说,不仅仅是二元的,是双二元的,有本城镇和农村,还有一个是本地的还是外来的。所以由此可能带来外地人的排斥加上农村人的排斥,这样如果我们把户籍的地点和户籍的类型做一个二维交叉的话,就会发现实际上有四类人,就是城-城流动,乡-城流动,本地人,外地人这样的四类。一个双二元制度实际上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四个分层。
再来看,用另外一种形式来展示,其实有边缘有核心,本地市民是最核心的,本地农民和城村流动人口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如果人力资源禀赋起更大作用的话,那么城镇流动人口可能能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如果是资源型的政策要素起更大作用的话,那么本地市民可能更有优势。不管是怎么样的一种划分,乡城流动人口总是边缘,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也有社会体系理论是可以解释的。
如果是省内跨市的,很多制度的区隔比较像,如果是跨省的,那可能很多福利制度和服务制度都会让他处于最弱的地位。特别是要把城镇和乡村结合起来的话,跨省乡城流动人口的弱势更加凸显。
这样户籍制度的双二元性可能会带来阶层的不断固化,弱势地位的不断上演,当然现在因为我们政府力量还是非常强大的,所以可能风险还没有显出来。但是如果长期是这个样子,我认为还是有这风险的。
3.如何破解融合难题
那么怎么来破解这个呢?我其实也是没有答案的,基于这个研究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首先先打破这个户籍制度的玻璃墙,虽然它的改革非常难,但是它毕竟是其他制度的母体,这个玻璃墙如果不穿越不突破的话,我觉得其他很多的改革实际上都容易形成一纸空文,包括我们现在说的居证暂行条例。
4. 融合的进程和远景
最后一个是融合的进程和愿景。从区隔到融合一定是一个漫长崎岖的过程,中间一定需要很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主导,包括社区平台的建设,当然很重要的是个人的努力。古人有一句话叫“道相同则心相知,心相知则力相合”,这也是我前面想提的,四个方面共同要努力。只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最后才能形成一个共有、共建、共治、共享和共鸣的融合型的社会。
责任编辑:王德民(个人微信号:okdemin)
实习生:刘思羽(微信号:AnnieLiusi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