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繁森:矢志教育和公益无怨无悔
发布时间:2018-06-13 来源: 未知 点击:
次
(山西讯 衡国胜 张大迁)他,传承优良家风,言不轻诺,诺必果;他,情系子孙教育,培养发展小记者万余名;他,矢志公益事业,不断奔走在慈善路上。接触过他的人称其为"好人",受他帮助过的人称他"无私奉献、大爱无疆",他自己常说"积德行善、扶贫帮困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也是人生的成功之道。"他就是来自"中国好人县"--山西隰县的李繁森。

为青少年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临汾诚信》杂志2014年第1期有几段话这样描述李繁森,"多年来他就像一棵大树,用自己挺拔的身干守望着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即使叶子落了,也要化作泥土,继续肥沃着、滋润着那些美丽的小花 "
这是对李繁森的真实写照。其父亲是隰县较早的红色教育工作者,一辈子视教育为生命。或受父亲影响,李繁森对教育一直有着特殊情结,曾担任过教师,对学生有着特殊感情。200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令他结缘团中央的《希望月报》,而后成为临汾工作站站长。自《希望月报》临汾工作站成立以来,他就把工作重点放在中小学生的培养上。
他不辞辛劳走乡下县,在临汾17个县(市、区)5000余所中小学校培养发展小记者万余名,并为贫困学校捐赠图书1000余册,建立了15处小记者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成立了百名学生记者采风团。为向社会奉献爱心,他还组织起一支百余人的热心公益事业的老中青志愿者队伍,从中选拔了32位专家及业内人士组成了青少年素质教育和家庭教育巡讲报告团,利用节假日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理想信念等爱国主义教育,学生、教师、家长受教育达15000人次。
足迹踏遍需要爱的角落
通过他的组织和推荐,临汾各类爱心企业和社会团体向贫困学校和家庭捐赠了上万套图书和报纸杂志及读书学习"爱心卡"。在他策划的"学习十七大、感受尧文化"活动中,洪洞县东孔村数百名小学生走进华门,开阔视野;通过设立"红丝带"小学和市聋哑学校,让数百名残疾学生和艾滋病患者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资助。
十年来,他带领《希望月报》临汾站的工作团队披荆斩棘、开拓进取,为临汾青少年健康成长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该站连续8年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2008年被评为关心支持下一代工作成绩显著单位,2011年被评为社会责任模范单位。作为领头人的李繁森,则先后获得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全国传承好家风百名好爸好妈、爱心大使等诸多荣誉。
矢志公益收获精神财富
如果说涉足教育领域是受父亲影响,那走上慈善道路则是教育情结的延伸。走进李繁森的办公室,墙上挂的锦旗、荣誉证书、奖牌等足以证明李繁森十年来为了公益爱心活动所付出的汗水和辛劳,彰显了他对公益事业的执著和爱心。
这些年临汾的各类公益活动中总少不了李繁森的身影。他曾救助侯马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弃婴小甜甜、救助临汾八中患病女教师许香香。2015年发起"临汾好人爱心救助山里娃"募捐活动,成功救助隰县深度烧伤儿童小天原。
当年9月29日,他联系华夏一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和柴氏康复中医院翻山越岭为隰县三户贫困家庭捐款两万余元;重阳节前夕,他组织爱心鞋店 富民联盟及华艺演出公司等爱心人士前往午城镇胡社村和王家村进行慰问演出,并向65岁以上老人捐赠了价值19220元的健康皮鞋
十多年来,他用爱心接力,演绎人间大爱,托起一个个脆弱的生命。特别是在2011年救助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小文涛活动、2014年救助襄汾中学罹患白血病的强晓琪活动中,成功募捐资金86万余元和51万余元,这与他率先垂范、亲力亲为、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密不可分。
曾有人劝过李繁森:"老李呀,你年龄也大了,也该'转型'了,总做公益事业怎么能行?"但李繁森在日记中这样回应道:"做非盈利性质的公益活动十多年了,虽然在时间上、精力上、金钱上失去很多,但我精神富有了、心灵净化了、社会认可了,虽苦犹甜,我无怨无悔,终身无憾。"
(责任编辑:衡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