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偏远乡村初中教育陷困境,痛点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9-05-16      来源: 感谢作者赐稿    点击:



在即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之际,在国家狠抓“三农”发展的社会大势下,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显得特别突出。大多数地区农村孩子普通中学的入学率不到40%,远低于城镇学生的入学率。农村学生能进入本科院校,特别是国家重点院校的少之又少。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社会矛盾越来越激烈。怎样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是摆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面前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农村偏远的地区尤其是初中阶段——义务教育中的6—9年级,教育存在一些具体的难题,有以下的几个痛点:
普遍缺少家庭教育氛围。由于很多父母外出打工,隔代教育成为普遍现象。农村家庭中婆婆爷爷普遍的文化知识不高,大多的家庭难以监管孩子的学习。很多学生的学习跟不上,成绩越来越差。
很多农村家庭对学习不够重视。现目前,农村孩子上高中难,上大学难,大学毕业找工作难:读书无用论盛行。很多的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升学不抱多大的希望。对孩子的学习没有多少的要求,这也让农村孩子缺乏强烈的学习饥渴感、厌学严重。
教育的虹吸效应导致恶性循环。有条件好农村孩子都挤破脑袋要选择条件好的学校,哪怕班额再大,教室再挤。造成一些学校学生流失严重,规模越来越小。农村教学条件艰苦,生源质量差,在农村学校难以取得突出的教学成绩。一些教学能力突出,有关系背景的教师不愿意长留农村学校。造成了农村学校难以吸引优秀师资,师资紧缺。教学质量也越来越差,社会评价越来越低,形成恶性循环。
农村学校教师紧缺教学负担过重,职业幸福感不强。一个农村教师要担负两三个学科的教学任务,难以集中精力搞教学研究,也难以形成集体教研氛围。对农村教师的行政化管理,迎接各种学习检查,考核评估,资料填报也极大加重了原本沉重的教学负担。农村一线教师陷入身心俱疲的困境。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难以获得事业的成功感,成就感。加上农村教师待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很低。
教师职称工资差距过大和教育管理缺乏执行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
近几年来教师职称工资差距拉大,有的从教多年的教师,被阻在中高级职称之外,职称工资动辄差上几个等级,月工资相差上千。这也沉重打击一些评职无望的教师的工作热情。一些学校一半是校级中层领导,管理上存在官僚广义作风,缺乏科学民主意识,不能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在教学任务安排和考核中影响了公正、公平,也影响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要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不能只依靠几个领导,几个优秀教师,要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
一些地区将中考高考接轨,以高考方向指导初中学习,考试脱离教学大纲,出题偏、难、怪,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脱节。很多学校基本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和老师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兴趣爱好等的综合素质培养,让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热情,失去学校生活的快乐。一些学习基础差、升学无望学生的放弃学习,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养成不良的社会习气,更会引发师生间尖锐的矛盾冲突,造成难教难管的教育困窘。
总而言之,偏远农村地区的教育的问题异常突出而尖锐,是多方面的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里面既有社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有教育体制的问题。好在教育部已经明令禁止公开学生学习成绩,禁止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这是教育部要整治应试教育弊病的重要举措。但是要解决农村教育发展问题,落实农村地区的教育公平,需要清醒认识农村的教育的具体问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拿出更有力的举措来。
(作者:四川省三台县老马镇 左成刚 )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