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谷雨天(成都中学老师)
思想潮专栏作家
来源 | 思想潮
最近一段时间,学区房成为热门话题,从南到北,不同阶层都在关注和讨论。
北京西城区公布多校划片的“430新政”后,市场陡然升温,30多平方米的学区房竟卖到800-1000万元。
杭州也出现了学区房热。5月6日“杭州学区房”登上热搜,23平方的破旧老房子价值230万,只因为这套房源位于杭州名校保俶塔实验学校片区,价格与房屋质量完全不成正比,但看房的人数一天十多组,中介反应自己电话都被打爆。
一间小小的学区房,牵动着中国社会最敏感的神经,承载着无数中产家庭的悲欣交集。
1 学区房,中产阶层最焦虑
学区房成了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是改革开放后最近不到三十年的事。
在那之前,学区虽然存在,但却没有学区房一说。那个时候,改革开放不久,国人也比较穷,城市化进程也刚起步。城市里,中产阶层作为一个阶层还没有形成。人与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有,但远没有今天这般折磨人。
近年来,学校数量、规模与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的矛盾日渐突出,尤其是各方面都堪称“优质”的中小学,依然远远满足不了快速增长的入学需求。
问题的成因很复杂,有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有政府管理部门与学校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有传统的等级文化中消极因素对教育的影响问题,还有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学位供需矛盾,甚至还包括地方政府官员在办学问题上的政绩观等等问题。
可以说,学区房的问题,是随着大跃进式的城市化进程,与土地房产财政一同生长并日趋激烈起来的。几乎所有的城市家庭,都不同程度受到学区房问题的困扰,这其中又以中产阶层为甚。
中产之上,占人口极少数的金字塔尖人群,由于在经济上的巨大优势和以等级标示的社会地位,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占人口居大多数的一般城市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均处于劣势,面对学区问题完全无能为力,也没有选择权。
而中产阶层则不同。这个阶层的人总体来看,从小在比较好或者很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里出生、成长。往往从幼儿园开始就受到相对优质的教育,直到大学阶段。他们的成长体验告诉他们,孩子在关键的基础教育阶段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对将来的人生发展会带来何等重大的影响。
同时,中国的中产阶层既是现行教育体制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他们最清楚这种体制下学校教育的弊端和缺陷。他们对现实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和教育的热闹繁荣并存,有着比其他人更为清醒的认识。
所以,中产阶层对孩子上什么学校,其选择之迫切,之严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2 中国特色的学区房问题
我在与欧美一些中产阶层接触交流中,也曾聊起过他们的孩子上学的事。选择学校也是必须的,也涉及学区的问题。
当然我这里都是指的公办学校。在美国,学区房问题并不突出(相较于西欧还是存在),原因是,美国历来有私人办学的传统(这与欧洲特别是德国不同)。
私立学校往往设施、师资俱佳,但价格特别昂贵。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一般都会选择私立。
公立vs私立
而公立学校,同一州相互之间差别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是因为,法律制度不允许在同样花纳税人钱财举办的学校搞出大的,被认为有悖教育公平的差距。所以学区房基本不是什么大问题。
欧洲,特别是德国,有着国家办学的传统。私立反而不具备优势。而公立中小学不仅同一州差别极小,甚至全国的中小学(其实包括公办大学)也没有明显差距,你走遍东南西北,大凡公立中小学,从教育教学设施到师资,没什么让你非艰难选择不可的差别。
所以,当你在欧美地区谈名校谈的是公立学校,他们会非常惊讶。他们无法理解:在公立学校之间为什么居然允许大的差别存在,而且无论民间还是官方还为此津津乐道!
我从不怀疑,我们的公办学校最终也会减小和消除现在的所谓名校与非名校的差别。但就现在的教育发展趋势看来,特别是考虑到平等、公正、自由价值观,成为人们思考和决策的价值判断依据还有待时日,所以不得不说,学区房问题和矛盾在我们社会里不仅还会长期存在,而且愈演愈烈也不是没有可能。
3 等级制度下的学区房
北京西城区的学区房被炒到了每平米37万,全国各大城市的学区房问题也好不到哪儿去。
学区房资源的稀缺与其他资源配置不平衡是关联的,一个北京,就因为是首都,建国以来,什么发展都是优先的,恨不得把所有的“中心”都堆在北京这座城市的头上——因为是首都。
以此类推,每一级城市在所属地区都是这样——成为所有领域的中心。而“中心”的不同区域又逐渐形成越来越大的差距。
上海最近公布的房价,从离市中心较远的崇明近3万元每平米,到黄浦的近14万每平米,这还是在今年2月以来的环比下降的价格。
再比如成都市,各区学区房从7、8千每平米到3、4万不等(成都的人均收入较之其它“一线”城市要低很多)。学校越有名,相关学区房价格也越高。全国各城市的情况大致相同。
总之,越是“名校”,学区房价格越贵。
义务教育的免费,与高得吓人的学区房价相比,显得那么滑稽。当然你可以吆喝:“有那么多的学校啊,还有学校正愁招不够学生呢,怎么不去那儿上学呢”?这样的责问其实很不厚道,而且有揣着明白装糊涂之嫌。
恕我直言,如果可以搞一个普查,全国各城市(甚至各县城)机关干部的子女,究竟都在那一类中小学享受义务教育,恐怕你对教育的公平公正问题,教育资源配资为何总也解决不了平衡问题,以及学区房为何成为国人之痛,中产阶层之痛,就会有恍然大悟之感了。
4 长时间存在的社会痼疾
即便这样,中产阶层为了孩子的未来,咬咬牙,节衣缩食凑上这笔钱,忍痛买下学区房吧,可是有的地方政府为了缓解名校学位严重的供需矛盾问题,出台了许多限制措施(本意也许无可厚非)。
比如,北京西城区今年就规定,所买学区房6年之内只能使用一次。“自2020年起,西城区将对适龄儿童入学登记地址及就读学校实施记录,自该房产地址用于登记入学之年起,原则上六年内只提供一个登记入学学位(符合国家生育政策的除外)”。
“多校划片”,指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学校,会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教育资源大致均衡。
这就意味着,有了“多校划片”,学区房的价值将大打折扣,而且,即便花巨资买了学区房,也无法确保孩子能上自己心仪的学校。
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资源的短缺,催生了学区房问题和矛盾的产生和激化。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与这么多年大兴大建学校,与喧嚣热闹的教育,与教育的宏大规模和越来越高大上的硬件投入,形成了鲜明的刺眼的对比。各个地方大致都是差不多。
以前学校不多的时候,质量优劣分明。好的好得不得了,设施师资好坏水平高低往往呈现天上地下的差别,那时候你可以归因于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现在这些年国家不差钱了,学校不仅多起来,而且越建越漂亮,设施越来越现代化。
可是学校的优劣好坏差别依然明显,甚至有的地方还在拉大差距。教育资源总量很大,甚至巨大。但质量却一言难尽。
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这种不公平公正的现象并没有在根本上得到解决。学区房矛盾突出恰好就是一个侧面的证明。
学区房问题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还会存在,因为前面说过,学区房问题实质上是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实质上是价值取向问题等等,也与治理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传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