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蒋汉生:司法就是要让善恶各得其报

发布时间:2015-11-17      来源: 检察日报    点击:

今年夏天,蒋汉生(左)再次到中条山看望胥敬祥。

 

来源于检察日报,作者李钰之。原题:蒋汉生:退休不退志的模范检察官。法律读库投稿邮箱:1751490@qq.com

 

记者采访中国年度(2005)十大法治人物、河南省检察院退休检察官蒋汉生,是在北京进行的。其时,他来京参加一个关爱农民工的活动。关注弱势群体、为普通群众伸张正义,是他退休之后仍旧在做的事情。

 

“司法者要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和法律”


  一谈起胥敬祥,蒋汉生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前一阵子,他还到山西省运城市的中条山里去看望胥敬祥。胥敬祥现在和哥哥、妹妹等家人在那里承包了800亩山岭,搞起了山羊养殖,每年收入相当可观。蒋汉生去的时候正值槐花盛开,山中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胥敬祥说这里空气好、水纯净,自己当年落下的一身老毛病居然也好了。看到他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蒋汉生特别欣慰。


  细细算来,胥敬祥无罪释放已有十个年头了。1991年的春天,河南省鹿邑县杨湖口乡连续发生十几起抢劫案。后来有人举报村民胥敬祥穿的一件绿色毛背心是被害人被抢的物品,公安机关因此将其拘留。尽管胥敬祥交代毛背心是他在旧货摊上买的,但公安机关并未采信,最终他被以抢劫罪、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六年。


  直到1997年,时任河南省检察院公诉处主诉检察官的蒋汉生在审查一起徇私舞弊案件时,发现所谓被包庇的胥敬祥原案存在诸多疑点。经过多方调查后,蒋汉生用扎实的证据对胥敬祥案提出抗诉。

 

经过七年又四个月的艰难历程,2005年3月15日,蒙受13年牢狱之灾的胥敬祥终于走出了监狱。看到胥敬祥终于回家与家人团聚,蒋汉生流泪了。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句话说起来容易,能真正做到却不那么容易。一桩刑事案件发生了,社会舆论、外部干扰常常会给办案机关和办案人员造成很大压力。司法者只有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谈到办案体会,蒋汉生如是说。

 

“司法就是要让善恶各得其报”


  蒋汉生因胥敬祥案而声名鹊起,当年被评为CCTV年度十大法治人物、全国模范检察官,2006年被评为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检察官,2010年当选“十年法治人物”,并在2009年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中,作为全国检察机关的三名代表之一,乘坐“依法治国”彩车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蒋汉生虽然现在已经退休快两年了,但仍然不断有人慕名而来、登门拜访。有的是外地政法机关请他去讲课,传授办案经验;有的是影视机构请他做顾问,对律政题材影视剧、法制节目把关;还有的是当事人,请他对案件提出专业意见。这让他的退休生活根本闲不下来,而他自己也乐此不疲:“干了一辈子检察,积累了一些经验,能继续为法治进步做一点贡献,我感觉特别值。”


  蒋汉生先后办理500多起重大疑难案件,其中有一百多起是抗诉案件,荣立一等功两次、三等功三次,但他也坦言,自己也有“走麦城”的时候。其中一起是郭某涉嫌挪用公款案,郭某原系某基层法院副院长,与其他人恶意串通,将该院经管的民事案件当事人的款项挪给他人使用,但一二审法院均判其无罪,蒋汉生代表河南省检察院出庭抗诉,但最终郭某仍被判无罪。郭某未从正面吸取教训,十年后再次挪用公款案发、被捕判刑。


  蒋汉生认为惩罚犯罪、保障无辜的人不受追究这两大任务同等重要,背离任何一项都会破坏法律的公平公正甚至会造成社会对立和不安定。蒋汉生用家乡俗语解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不得其报,都做土匪强盗。我们的司法过程就是要让善恶各得其报,大家不做土匪强盗。”

 

“检察官应该是一个公正、善良的人”


  前不久,蒋汉生的老母亲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这让他颇感自豪,他认为自己能成为一名检察官与父母的经历密切相关。文革期间,蒋汉生的父母被打成“走资派”,受尽屈辱,也让年少的蒋汉生品尝到了错案给一个家庭造成的苦难,并且激发了他追求公平、公正的强烈愿望。


  至今让蒋汉生念念不忘的,是他退休前协助办理的一个故意杀人案的申诉,被告人两次被一审法院判处死刑,两次都被河南省高级法院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撤销原判,发回重审。在事实、证据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第三次被判死缓,省高院维持原判。得知这个判决结果后,被告人绝望了,数次吞刀片意图自杀。蒋汉生审查后认为这是一起错案,但还没来得及办完他就退休了。这两年他一直关注这个案件的进展,希望能有一个公正的再审判决。


  他说:“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出现司法误判可能是偶然的,但给当事人造成的伤害却是无法弥补的,更严重的后果是会导致公众对司法机关和法律的不信任,甚至形成反社会的对立情绪,危及社会的长久稳定。”


  “法律是老百姓寻求公平与正义的最后希望,检察官应该是一个公正、善良的人。”蒋汉生表示,检察官的正义感需要不断涵养,时时淬炼炼。


  与蒋汉生交谈,他谈得最多的还是案子,那些办成的案子,没办成的案子,还有那些案件的当事人。讲起这些往事,原本平静、谦和的蒋汉生动了情。叙述中,他的眼神有时喜悦,有时愤慨,有时又充满无奈。特别是讲到他耳闻目睹过的一些当事人的悲苦经历,尽管已经事隔多年,那些细节、那些场面仿佛又出现在他的眼前。讲到激动处,他的语调高了起来,手也有些颤抖。这让我再次感受到,公正、善良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中。


  对于我国的法治进程,蒋汉生充满了希望,他认为虽然这会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但现在年轻一代的检察官“文化程度高,法律专业知识基础扎实,民主平等意识比较强”,希望他们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要患得患失,为每一起案件实现公平正义而努力。让人民群众通过我们的办案体会到公平正义,相信法治的力量,自觉推动民主法治的进步。”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