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10点,最高检召开“加强刑罚变更执行监督,促进双赢多赢共赢”新闻发布会,共有三项议程:通报全国检察机关开展刑罚变更执行法律监督工作情况;发布最高检第十九批指导性案例;回答记者提问。
加强刑罚变更执行监督
维护司法公正的“最后一公里”
最高检新闻发言人肖玮介绍,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刑罚变更执行是影响罪犯教育改造效果的重要方面。检察机关与刑罚执行机关、人民法院既分工配合又相互制约,对“减假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的“最后一公里”,促进实现刑罚执行和检察监督办案双赢多赢共赢。
检察机关两年来
对“减假暂”活动提出检察意见、
发出纠正违法和检察建议8.6万件
最高检第五检察厅厅长侯亚辉说,2018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对“减假暂”提请、决定(裁定)活动提出检察意见、发出纠正违法和检察建议8.6万件,得到采纳8万件。从严把握职务犯罪、金融犯罪和黑社会性质犯罪等“三类罪犯”“减假暂”的实体条件和程序要求,监督纠正了一批“有权人”“有钱人”刑罚变更执行不规范案件。
建立健全刑罚变更执行与
法律监督工作协作配合机制
侯亚辉介绍,为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的协作配合,2019年9月19日,最高检与司法部召开刑罚执行与法律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决定双方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刑罚变更执行与法律监督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两高一部”明确依法推进
假释的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
侯亚辉介绍,为充分发挥假释功能,最高检多次会同最高法、司法部等有关部门进行实地调研和座谈,研究制定有关工作意见,明确依法推进假释的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
大力推进刑罚变更
执行法律监督信息化建设
侯亚辉说,最高检制定下发《检察机关减刑、假释信息化办案平台建设技术规范》,同时以统一业务应用系统2.0研发为契机,组织对包括“减假暂”办理模块在内的应用系统进行修改完善,提升“减假暂”法律监督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2018年以来查办徇私舞弊
“减假暂”案件52件
侯亚辉表示,查办违法刑罚执行背后的相关职务犯罪案件,既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和增强监督刚性的有效手段,也是国家反腐败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办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案件52件,有力地惩治了刑罚变更执行领域的司法不公问题。
将持续加强对“以权赎身”“提钱出狱”
等问题的监督纠正
侯亚辉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深刻汲取北京郭某思案教训,今后还将着重加强对“三类罪犯”(职务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组织领导、参加、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重点罪犯以及罪犯岗位调整、计分考核、立功奖励、病情鉴定等关键环节的监督,持续加强对“以权赎身”“提钱出狱”等问题的监督纠正。
原厅局级以上
职务犯罪罪犯“减假暂”案件
逐案层报最高检备案审查
最高检第五检察厅副厅长刘福谦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严格按照关于对职务犯罪罪犯“减假暂”案件实行备案审查的规定,对原厅局级以上职务犯罪罪犯“减假暂”的案件,逐案层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审查;对原县处级职务犯罪罪犯“减假暂”的案件,逐案层报省级人民检察院备案审查。
检察机关对“减假暂”案件质量
实行终身负责制
检察机关如何强化对自身工作的监督?刘福谦表示,按照“谁承办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减假暂”案件质量终身负责制,建立完善对检察官办理“减假暂”案件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注重发现检察机关在办理“减假暂”案件中的不规范或违规违法行为。
检察机关2019年共立案侦查
司法工作人员
相关职务犯罪案件871人
侯亚辉表示,司法实践中,执法、司法领域中存在的危害司法公正、侵犯公民权利的犯罪行为,通常与诉讼活动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交织在一起,特别是一些“减假暂”活动中的司法腐败行为,大多与执法、司法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密切相关。2019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案件871人。
减刑和假释适用不平衡
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副局长李静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在实践中,减刑适用率较高,假释适用率较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对假释制度认识不够,假释条件难以把握,一些地方各部门之间工作衔接配合不够顺畅等等。下一步,“两高两部”将加强对依法推进假释适用工作的研究。
最高检先后派员调查山东、
湖北等地监管场所疫情事件
刘福谦在答记者时表示,根据中央政法委统一安排,最高检先后派员赴山东、湖北等地监管场所抗“疫”一线,就任城监狱新冠肺炎疫情事件和刑释人员黄某英从武汉返京事件进行调查,分别指导山东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监狱系统王文杰等三人涉嫌玩忽职守案件,指导湖北检察机关依法正确履职对相关监管场所加强监督防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