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过度中央集权害苦中国经济

发布时间:2015-04-25      来源: 罗天昊    点击:

 

 

作者:罗天昊

 

呼叫集权,大势渐成。

 

 

最近一两年,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先收权才能搞改革,否则政令难出中南海,这是很多人,甚至包括市场派的通行看法。

 

 

不过,权力与责任的分配,并非越集中越好,合理的比例,才是最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迅速崛起,其实是得益于前期的持续放权,通过放权,激发了各个地方的发展积极性,最后造就了整个国家的飞跃。正如著名华人经济学家张五常所说,地方竞争,是中国改革开放腾飞的重要因素。而放权,则是地方腾飞的制度性保障。

 

 

但是,最近十五年来,中国部分领域改革,似有倒退的迹象,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地方发展权的日益萎缩。

 

 

地方发展自主权,包含两个领域,一个是财权,一个是事权,而这两个权力,都逐步受到了侵蚀。

 

 

朱镕基时代开始推行的分税制改革,最后演化为地方财权被变相剥夺。此前,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主要靠抽成,即地方按照一定比例上交税收,其余的留给地方自主使用。这种抽成式的财政分配机制,后来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逐步引起了中央不满。一是,部分地方为了少上交,隐瞒当地发展情况,少报GDP,二是,中国改革初期,实行的是非均衡的发展模式,部分后发地区,需要辅助,三是,国家需要相当财力,重点建设一些项目,并发展公共事业。

 

 

分税制的推行,很快就造成了地方财力不足。实行分税制后,中央的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从1993年的22%上升到2013年46.6%。其中,刚实行分税制的最初一年,甚至达到了57%,其后一直在50%以上,直到2012年才跌破50%。

 

 

而事实上,分税制之后,中央当初的目的,多数没有达到。地方隐瞒收入,其实可以通过稽查纠正,无需分税连根拔起。而中央的支付转移,则严重畸形,最后演变为大众诟病的排队分钱,比如中央的投入,奥运和世博,就至少在北京和上海身上各自砸了数千亿。而其它很多地方缺钱,嗷嗷待哺,国家也不顾上。严重偏离了分税制的初衷。

 

 

最后,地方被财富被抽干,造成了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一是,此前的抽成制,地方有足够的发展动力,开展经济建设领域的竞争。而分税制之后,大头归中央,地方发展动力萎缩。尤其是,地方普遍对培育本土品牌,本土经济失去了耐心和信心,都想傍大款,抱央企的大腿。进行短期突击,一个央企的投资,动辄数十上百亿,甚至上千亿,带来的经济总量增加,以及财政收入的增加,是立竿见影。所以,最近十几年来,地方对于发展本土经济的积极性,逐步下降,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当下中国实体经济萎顿,无人再愿意辛苦创业,分税制对于地方的伤害,是一个极度重要的原因。

 

 

地方财权被削弱,造成了另外一个恶果众所周知,即是土地财政。中央在财政收入上与对方对半分,甚至是占了大头,但是多数事情需要地方做,最后,地方付出大而收入有限,逼迫地方另想办法。这个办法,一个是各种费用,比如高速公路费,很多地方本来已经还清贷款,还在收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压力大。一个就是土地财政,地方缺钱,只能通过卖地疯狂补缺。当下,多数城市的土地收入,已经占当地财政收入的5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超过80%以上,地方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导致卖地盛行,近年来,很多地方更是打着城镇化战略的旗帜,超前造城,形成了遍地鬼城。也导致各种拆迁纠纷狼烟四起。有地方财政厅长在全国两会期间称地方财权萎缩,土地财政是被逼良为娼,并非虚言。

 

 

其实,财富集中于中央。最后体现在两个方面特点,一个是财政支出分配不公,国家平衡区域发展,平衡贫富的战略目标没有落实,反滋长了跑部钱进的歪风。中央有钱了,却没有用到刀刃上,最近十几年,国家的机构改革,日益延缓,财政供养人员不停增加,吞噬了增加的税收。地方省下的钱中央并没有用好。

 

 

另外一个隐藏的特点,是央企和国企的重新的坐大。整个国家经济效率低下。朱镕基主导的国企改革,特点一个是抓大放小,一个是在竞争性领域退出。而分税制改革,削弱了地方的同时,却逐步壮大了央企和国企。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很多国企本来应该退出,但是,在得到强大财政补贴之后,部分低效的央企和国企不仅没有退出竞争性领域,反而上映了国进民退的闹剧。

 

 

有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是,央企坐大,使地方发展的自主性受到强大打击,各个地方以前展开的发展竞争,更多的是发展本土经济,发展民营经济。而央企的坐大,改变了这种模式,地方竞争,不再是发展本土经济,而是去抱央企的大腿,各个地方,都以和央企联姻为荣,有些地方,动辄引进数千亿甚至上万亿央企投资。这种依靠央企崛起的投机主义模式,竟然被追捧,而实实在是发展本土经济,发展民营经济的模式,则被视为落后的模式。纵使是民营经济大省的浙江,广东,最近几年也不得不低头,也开始加大引进央企,广东的东西两翼,大力发展石化和钢铁产业,而浙江的西线,也引进了千亿以上的石化产业。

 

 

不见湛江亲吻市长否?一纸批文,威力如此,市场的力量,早微如轻风。央企的霸气和地方的卑微,逐步成型。

 

 

地方财权的被削弱是显性的,而地方事权的萎缩,则是隐性的,这一点被很多人忽略。

 

 

自2003年至今,与权力对市场干预日益加强同时进行的,是中央对地方发展的干预日益加强。最近十年,地方事权被逐步削弱。部委的权力,则日益膨胀。尤其是发改委,最近十几年日益膨胀,成为“小国务院”。啥事没它不行,什么都管,从行业来说,汽油定价,药品定价,他都管。从地方来说,谁搞开发区,它都要插一杠子,不批准就不能搞。谁是国家级,都要它亲自加冕,亲自戴上帽子才算数。

 

 

某种意义上说,地方去北京跑部钱进,不仅是求财,更多是去求名分,求政策优惠的。中央剥夺了地方相当多的事务决定权,统一收权,但是放权的时候,则是试点式的,很多有益的地方改革试验,此前只需要自己决定,现在却都需要上头的“恩赐”。

 

 

中央对于地方事权的掣肘,主要体现在发展战略的不独立。自2008年以来,国家推出了数十个国家级战略,相对改革初期十年一个国家战略,简直就是大批发,而到底扶持哪个地方,往往不是看当地潜力,而是长官意志,或者看谁跑的欢。光是国家级新区,除前期的浦东、滨海和两江,后面的8个新区,竟然在两年内突击完成。而且分布极度不均衡,东部和西部密布,中部却一个也没有。事实上,放开让地方自己搞规划,谋发展,更为公平,也更贴近当地需求。

 

 

由此,中国未来诸多改革,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重新给地方放权,给予地方充足的财权,和充足的发展自主权。同时,对削减部委的权力,所谓的简政放权,最大的放权应该是中央对地方放权,政府对市场放权。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