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号繁似牛毛针,何不就此择精准?关注请点击图上方蓝色小字↑↑↑——"金融混业观察",参加VIP计划请看文尾。
金融混业观察, 获得微信“双认证”(媒体认证及原创认证)的公号。
观察者言: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解决如果是以大范围的过度融资作为代价的话,则可能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去解决过度融资的问题。因此,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目标不应是简单的降低融资成本、满足融资需求,而应是为有效需求提供充分、便捷的融资服务。
财新特约作家 梁晓钟/文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融资难、融资贵成为中国经济日渐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并不是中国所特有,许多国家,特别是经济增速高的新兴经济体都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只是每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不同,金融制度不同,导致的原因和表现出来的症状有所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尽相同。无论是哪种情况,要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目标是什么。
在我国,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焦点集中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带来实体经济的困境,反应最强烈的便是要尽快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可得性以满足融资需求。然而如果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目标仅仅是满足融资需求,那么很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有融资需求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有需求但并不适宜,二是有需求也适宜。举例来说,两个有融资需求的借款人,一个善于经营、投资,用贷来的钱扩大经营,增加了利润;而另一个借款人用贷到了钱投资了不擅长的领域,结果投资失败,因此背上沉重的债务,无力还款。这个例子中,两个借款人都有主观上的融资需求,第一个借款人是适宜融资的,且称为有效需求,而第二个借款人不适宜融资,且称为无效需求。当融资变得容易且便宜的时候,第二个借款人很可能就会过度融资,最后因无法承受融资成本而终止生产经营。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解决如果是以大范围的过度融资作为代价的话,则可能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去解决过度融资的问题。因而,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目标不应是简单的降低融资成本、满足融资需求,而应是为有效需求提供充分、便捷的融资服务。
然而事先甄别有效需求并非易事。首先要了解是否有融资需求。许多有融资需求的人,出于种种考虑,并不会主动暴露融资需求。因为融资需求多是主观反应,没有需求者的主动暴露,融资提供方很难准确掌握融资需求。其次,即使发现了融资需求,事前评判是否适宜融资也并不容易。且不论融资人的信息真实性,即使有真实的历史信息,对未来的预测也十分困难。然而解决这个问题是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前提条件。这里我们先来考察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与成因,尝试通过制度、机制和技术等手段来实现甄别有效需求、为有效需求提供充分的融资供给。
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
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发展较晚较缓,目前间接融资在融资渠道中占绝对主导地位。融资难、融资贵最主要的表现是间接借贷难,借贷成本高,目前有几个特点:一是正规借贷难,而民间借贷贵;二是结构性借贷难;三是有效需求少。
1、正规融资难、民间融资贵且难
借贷成本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最主要的构成便是借贷利率,而隐性成本包括其他交易费用,如一些银行贷款被附加的条件。由于隐性成本个体差异较大,比较难统计,这里着重在显性成本上。
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4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4年全国银行融资年利率全国平均水平为9.6%。在我国这样一个以借贷为主要融资渠道的经济体里,支撑着7%的GDP增速,必然有大量的借贷需求。9%左右的借贷利率在巨大的融资需求面前并不完全不合理。与金砖四国的其他三国相比,我国正规融资利率并不算高,然而贷款的门槛不低。银行的大部分贷款都要求有抵押物,零风险敞口。除了信用卡之外,信用贷在大部分银行,尤其是大银行的占比都很小。这类要求阻挡了大部分轻资产借款人和小微借款人。
在银行等正规金融之外,中国大部分地区还存在民间融资活动。一般来说,民间融资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已纳入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管辖范围之内的准金融机构,如小贷公司、典当行等。另一类是完全未纳入监管之内的民间融资活动,如民间标会等。P2P、众筹在被纳入监管之前,也是民间融资活动的一种,与民间标会类似,只不过是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的新形式。根据温州金融办公布的信息,2015年6月全国地区性民间借贷综合平均利率在18.5%左右。温州地区民间融资综合平均利率2015年6月份在20%左右,远高出正规金融所提供利率水平。一些短期民间贷款,如过桥借贷,年化利率水平往往可以达到70%以上。这样的借贷利率水平确实让融资成为借款人沉重的负担。同时,进入经济转型期后,泉州地区民间融资活动逐渐萎缩。曾经激进的小贷公司、典当行等均缩小业务。许多曾使用民间借贷的企业反应已很难从民间金融市场上融到资了。
2、结构性融资难
从借款人角度来看,融资难并不是所有借款人都面临的。有政府支持的,有充足抵押物的大型企业或知名企业比较容易在银行里得到贷款,而且贷款利率也较低,有些大企业还能得到基准利率贷款。但缺乏抵押物的小微借款人和轻资产借款人则很难从银行得到贷款,即使得到,贷款利率常常要在基准利率之上上浮70%以上,10%以上的银行借贷利率亦很常见。
虽然近年各级政府不断出台各类扶持小微借款人贷款的政策,银行对小微借款人的贷款并没有明显上升。随着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有些原来倾向小微贷款的银行也开始转向大型企业贷款和有政府背书的项目,小微借款人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呈上升趋势。
3、有效需求减少
向银行表达贷款需求的借款人大致分三种类型。一是新客户;二是经营尚好,需要周转、续贷的客户;三是已经出现风险,需要资金度过难关。第一类和第二类客户中有还贷能力的是大多数,适合融资被视为有效需求。第三类客户已经出现还贷困难,虽然也有“起死回生”的例子,但大多数变成“僵尸”企业,最终违约。这类借款人的借贷一方面延续或加重其财务负担,另一方面也只是延迟银行不良贷款的认定,被视为无效贷款。大多数行业是顺周期,所以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时候,企业扩张欲望降低,融资需求也减小。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下行压力增大,有有效需求的客户减少,第三类客户增多。由于各级政府的介入,部分第三类客户,尤其是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企业,得到较多的政府支持,也因此挤占了其他客户的贷款资源,用于满足有效需求的金融资源也减少了。■
作者供职于银监会,此文观点不代表所在单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