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谁来接替房地产扛起中国经济大旗?

发布时间:2015-09-17      来源: 金钱注意    点击:

 

 

最近几天,连续听到两个案例,都是关于开发商购地毁约的事:在中部省二三线城市拿地,交了款或者是交了订金,最终不干了,把钱要了回来,要不回来的订金,即使高达7000万之巨,也不要了,割肉止损,不能为救这7000万,再填进去几个亿。

 

这两个案例正好印证了前天公布的关于房地产投资大幅回落的数据。据国家统计局,今年1-8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1063亿元,同比增长3.5%我们知道,这个数据在20月前的20141月份,还高达19.6%。今昔对比,恍若隔世。

 

我记得去年国研中心刘世锦还说,未来5年中国房地产投资增速逐步降到5%,这才几个月,就远低于5%了,这一路跳降,完全是出逃的节奏。

 

但房地产投资增幅的回落,还不能更充分地显示业界对后市的预期。看看土地购置面积,特别是土地购置费增速,可能看得更清:今年18月份,房开商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32.1%,受此影响,土地购置费增速一路下行,8月当月,土地购置费增速由正转负,下降9.1%7月份为增长9.5%

 

土地购置面积和土地购置费都在大幅下降,但房地产投资还在增长,说明那都是以前拿的土地,或已经是在建之中,不能烂尾。但现在拿地的意愿,甚至到了不惜割肉违约的地步,说明对未来的预期,有多悲观!

 

土地购置面积的下降,基本上勾划出了明后年房地产投资的前景,而土地购置费的下降,影响的就是地方政府当期的收入。众所周知,房地产业占我国的GDP的比重是15%,看起来影响有限,但账不能这么算。首先,卖地收入曾是我国地方政府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而地方政府的投资又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之一;其次,对房地产上下游如钢材、水泥、玻璃、家电、装饰材料等的影响,以及通过这些行业对其它相关行业牵延性影响,远远要大于房地产业本身;第三,房产是我国基础性资产,占到居民家庭资产的65%,房价攸关中国的企业和家庭资产负债表,对经济的影响尤为深远。

 

所以,房地产在我国目前经济中的地位,非其它行业可比,它已具备相当程度上的金融色彩。它的数据变动,牵一发而动全身。18月,房屋销售数据略有起色,价量都有微弱增长,但是,看看投资,看看房开商的行为,整体数据这么弱,一定会影响人们的预期,购房者很快将重回观望。

 

中国经济现在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此:在房地产业见到历史大顶之后,它独一无二的地位仍无可替代,给中国经济造成一个巨大空档。谁来接替房地产,肩负起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大任?政府投资?呵呵,也算一个,但只能是权宜之计,暂时对冲一下房地产投资下滑过快的势头。现在发改委手上确实有大把项目,但上限也越来越清晰了。前天,发改委副主任张勇在一个公开场合说:“中国投资规模太大了,去年是51万亿”,这是什么概念?你算算,去年中国的GDP一共才多少?63.65万亿。这怎么能够持续?

 

还有一点,也可能是当前最头痛最无解的问题:地方政府不作为。以前是地方政府向中央跑着要项目,拿到一个项目能高兴得哭出来。现在呢,中央给钱也懒得干,数万亿的财政资金在银行账上趴窝,最近媒体连月都有报道审计署清查财政资金沉淀。地方政府不作为、慢作为的问题,已成为今年国家审计署的重点工作。但审计归审计,不干还是不干。所以大家看到,同往年只要中央一推动经济立刻有起色不一样,今年的反应就是慢。在需要政府投资顶上去的时候,就是顶不上去,里面的内在矛盾,相信大家都明白,不说了,说了也没用。

 

但即使地方政府积极作为,那也不是长远之策,因为那不是市场行为。久远之策,仍须另谋。本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个不错的方向,只是需要时间培育,未曾想一场人造股灾,给创业创新的前景,蒙上不确定的阴霾,指望这一块马上接替房地产,远水不解近渴。以前美国经济一好,中国外贸必起,现在美国经济好转了,中国的外贸反而往下走。所有的路都堵上,只剩下一条路还掌握在自己手中:内需。

 

可这条路也不顺畅。内需不振,消费不起,是中国经济多年的顽疾,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切都将迎刃而解,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老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是体制机制,政府掌握了几乎所有资源,给腐败就乱作为,不给腐败就不作为。把资源交还给那些真正能创造财富的人手上,还富于民,藏富于民,减税,激活民间市场,才是解决内需的唯一办法,当然,那是个系统工程,包括这些,但不止于这些,更多的,已不是在经济内所能解决得了的。

 

 

来源:金钱注意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