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人民币国际化”究竟是什么意思?中国准备好了吗?

发布时间:2015-10-23      来源: 政见    点击:

编者按
 

 

昨天政见微信公号发出关于澎湃新闻抄袭政见文章的消息后,澎湃新闻已经公开致歉。在给我们的留言中,有一位读者说:之前还以为政见和澎湃是一伙的。澎湃新闻的思想文化板块的确生产了不少优质内容,从一定程度上说,我们有着共同的追求和愿景。希望今后我们能继续互相学习,互相激发,同为创造好内容而努力。政见团队在这里也要特别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作为一个纯志愿团队,我们做这件事的唯一目的就是把学界的思想资源介绍给你们,而你们的阅读、分享、评论、赞赏是我们继续向前走的唯一理由。

 

宿亮 / 政见观察员

 

“人民币国际化” 是近两年的热门话题。不过,一种货币究竟怎样才能 “国际化”?历史上有哪些国际货币?货币国际化是一件好事吗?

 

货币国际化 ABC

 

货币国际化是指一国发行的纸币可以跨境流通,成为国际储备和结算货币。根据货币国际流通和储备的比例,国际化程度排在各国货币首位的就是所谓 “主要国际货币”。

 

货币国际化有好处。首先是方便,特别对进出口及信贷双方的结算,能够减少交易成本和汇兑风险。其次,能给本国银行和金融机构提供更多业务。第三,他国得用实物或服务向发行国换取货币,也就是 “铸币税”。同时,国际货币发行国还拥有相应的国际政治声望。

 

但国际化带来的也不尽然是好处。货币国际化后,需求量波动增大,给央行控制货币增加困难;另外,央行的决定在国际经济会中被放大,无形中增加了国际责任。同时,大家都想要储备货币,自然导致升值,制造业丧失出口优势。

 

那么,货币是怎样 “国际化” 的呢?哈佛大学经济学家 Jeffrey Frankel 做过一个比喻:如果有人坐下来设计一种国际语言,论简洁、优美、实用,恐怕都不是英语,但英语在现实中的确是流通最广泛的国际语言。国际货币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一件类似的事。

 

美元:如何挑战英镑

 

为讨论货币国际化问题,Frankel 对历史上国际货币此消彼长的态势展开分析。

 

1872 年,美国经济规模超越英国,但当时的美元没有挑战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英镑 1899 年在各国外汇储备中占三分之二, 排在后面的法国法郎和德国马克占比总和不及英镑一半。

 

美元当时还不被国际社会信任,这与当时美国的金融业水平有关。1907 年金融危机中,美国要依靠私人银行家出面协调解决,这怎么让人相信美元具有国际领导力?

 

创建美联储客观上改变了这种情形。美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加之一战借款改变国际信贷关系,让美元逐步走强。不过,美国并没有主动推动美元国际化。Frankel 认为,美联储是为应对金融危机建立的,宗旨不是国际货币化。美国当时有兴趣也没能力成为世界霸权。

 

美元何时取代英镑?有人说美国国际贸易额一战时就超越了英国,具备了国际货币地位;有人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变成实际的本位货币;有人说 1954 年美元在各国储备货币中占比超越英镑是标志;有人认为,英国强制英联邦国家用英镑,把美元 “上位” 时间拖后。

 

马克:从被看中到被安乐死

 

1960 年代末,越战开销越来越大,加上国内通货膨胀,美国收支状况不平衡,美元作为国际货币那种保值光环受到质疑。美国一方面启动利息平衡税,加强资本管控;另一方面逐步让美元和黄金脱钩,导致美元的吸引力不断下降。

 

这时,一种存在时间不长的货币因为信用良好受到重视,那就是 1948 年发行的联邦德国马克。不过,德国并没有货币国际化的愿望,因为马克升值会影响制造业竞争力。即便德国央行可以通过买进美元维持马克汇率,还是可能导致国内通货膨胀,伤害依旧。

 

尽管不乐意,德国的经济和对外贸易 20 世纪 80 年代增长迅速,客观上给马克国际化提供基础。1989 年,马克在各国外汇储备中占比 20%,为历史最高点。

 

20 世纪 90 年代,经济增速放缓,让马克国际化基础受影响;政治上,德国不希望邻国因两德统一感到威胁。欧元的出现让德国顺利完成马克 “安乐死”。

 

创立欧元是个政治决策,而非出于经济考虑。欧元一开始具备成为国际货币的准备。不仅和美元的经济基础规模类似,还继承马克的坚挺,跻身国际货币行列。主权债务危机也给欧元带来机遇,特别是欧元债券一旦发行,可能会进一步推动欧元国际化。

 

日元:一开始是拒绝的

 

与马克同期在国际货币中显露头角的是日元。二战后,日本 “出口奇迹” 是日元国际化的基础,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各国开始在储备货币中增加日元比例。

 

1980 年代,日本出于出口竞争力考虑,反对日元国际化。当时,日本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高,国际贸易和清算使用日元比重不大。在美国压力下,日本金融政策逐步放开,但由于美国利率高,资本实际上是从日本流向美国的,美元升值压力还是不小。

 

直到日本向美国妥协,主动干预市场,日元才在 1985 年至 1987 年对美元大幅升值。

 

1991 年,日元在各国储备货币中占比达最高峰 9%。90 年代,日本政策上推动日元国际化,以减少国内企业汇兑风险,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例如 1996 年的金融证券自由化政策。但由于经济下滑,日元逐渐丧失成为国际货币必要的经济和贸易规模。2008 年金融危机后,日本一度又成为国际资本避风港,但日元已经难以回归当年的国际地位。

 

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

 

Frankel 认为,就像美元、马克和日元这些国际货币的变迁那样,一国货币想要拥有国际地位,要满足很多因素。

 

首先,经济和贸易活动的规模是国际货币的根本基础。这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国际贸易额等衡量。另外,石油等主要原材料的贸易结算方式等也是影响国际货币地位的因素。

 

其次,国际货币必须依靠本国开放、自由、完善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中心纽约就是美元成为国际货币的重要基础,法兰克福、东京也发挥了类似作用。

 

第三,对一国货币保值能力的信心也是国际货币的基础。1970 年代,美国贸易赤字影响了世界对美元的信心;而保持低通货膨胀的德国、日本货币那时就被看好。

 

最后,国际货币当然要国际流通后,也就必须有境外流通网络。

 

根据这样的标准,人民币 “国际化” 还有多远?Frankel 分析,中国企业近年来开始在国际贸易中使用人民币,外国央行也开始把人民币作为储备,香港逐步形成了人民币海外市场。另外,2012 年深圳企业获批从香港银行用人民币借款。这些似乎都是 “国际化” 迹象。

 

不过,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度依旧不高,政策性管控严格,跨境资本流动受到限制。另外,人民币债券和存款在境外的比例仍旧不大。“国际化”?好像还远。

 

人民币国际化是个矛盾的命题:出口导向经济要避免外资大量购买中国资产,货币国际化却要求放开限制。中国的决策者要干什么?Frankel 猜测,要么是货币国际化的好处比出口导向经济更优先?要么中国没有意识到两者的矛盾?要么就是中国上层精英希望以国际化来应对出口经济面临的困境、应对通胀和房地产泡沫?当然,还有可能是三者皆有。

 

参考文献
 

Frankel, J. (2012).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MB and historical precedents. 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27(3), 329-365.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