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这件事,再强大的权力也解决不了

发布时间:2015-11-28      来源: 共识网    点击:

历史地看,强大的权力基本上可以做到它想做的一切,但它有一件事情解决不了,就是经济。

 

华生

 

10月中,共识传媒与日本笹川日中友好基金会联合举办了一场日中有识之士的对话,主题为:“中国现状与课题”。

 

参与对话的学者有: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刘澎、上海师大历史系教授萧功秦、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任剑涛、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雷颐、中央党校教授周为民、经济学家华生。

 

各位学者的精彩发言将在共识网陆续推出,敬请期待。

 

本文为华生老师的发言,略有删节。

 

 

中国转型关头的真实挑战

华生

 

 

各位下午好!

 

非常高兴有机会来交流,我下面主要讲讲中国的经济。

 

左右中国未来发展的,是经济问题

 

中国这三十多年来,它最大的变化就是经济上的变化。35年前,中国是一个极其落后、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但现在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知识分子喜欢和重视的公民社会的发展,其实都是经济变化的结果,是因为有多种私营经济、合资经济的发展,所以才给多元社会提供了经济和社会的基础。

 

经济会制约我们社会和政治的走向。当年改革开放,也是因为经济的压力。那时稍微打开国门一看,才发现中国跟世界落后得太远了。如果当年的中国经济,能有今天的一半好,那就不太可能有中国的改革开放了。所以,下一步左右中国发展的,从根本上来说,恐怕还是经济问题。

 

历史地看,强大的权力基本上可以做到它想做的一切,但它有一件事情解决不了,就是经济。

 

毛泽东当年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可以说是想干什么都可以干成,但是他最失败的地方就是经济。1958年大跃进时,他本来是想创造经济奇迹的,但没有成功,所以后来转到了政治方面去。以至到1970年代末,中国大多数农村人口还在贫困线以下,好多亿人没解决温饱问题。

 

 

 

当时周恩来总理陪外宾去延安,看到老乡们的日子过得和几十年前一样穷,禁不住自责落泪。现在中国有一些年轻人,享受着改革开放的经济自由和小康生活,却非要美化当年计划经济和阶级斗争时代的日子,可以说是非常愚昧无知的。

 

回到正题。

 

中国经济现在确实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说这个话,好像没有什么力量,因为中国经济这二三十年来一直都存在挑战,每个阶段外界一直都有质疑的声音。如果说过去所谓的挑战基本上是假老虎、纸老虎,那这次的挑战,我个人的判断是真老虎,是真正的挑战。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得益于这3个红利

 

在过去这三十多年当中,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几个主要的推动力,或者说是红利。

 

我正好参与了80年代中国整个改革的过程,中国80年代的成功主要是靠改革的红利,就是打破了原来对人全方位的控制,给了人以经济自由和人身自由。

 

实际上,中国农村改革的最大意义,不是把土地从集体的耕种变成家庭的耕种,因为这对当时粮食产量的增加,客观上说是有限的,几年总共增加了大约30%。那它真正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在于把农民的人身和时间给解放了。

 

农民仍然种他原来那点地,过去一年365天几乎天天要劳作。我当年在农村当过生产队队长,我的一个任务就是天还没亮就叫每家的主妇开始做饭,然后叫大家一起下田干活。后来农民自己承包土地了,我又到农村走了一圈,他们夸张的说法是:一年干农活只要九天就够了。

 

所以,改革真正解放的是人。

 

这些人去干什么呢?最初就是市场上什么东西缺,他们就去生产什么。最初是多种经营,主要是油料、各种经济作物、蔬菜。从1980年到85年,中国粮食增长了30%,但是油料、各种经济作物、副产品的产量,增加了几倍、几十倍。

 

所以,当年的变革,最大的意义就是解决了人身自由,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了,先是搞多种经营,接着搞乡镇企业,再后来到城市打工,为后来的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1992年,春运民工潮,滚滚涌向广东

 

1990年代,中国开始享受人口红利,大量的农民工由于改革解放出来以后进入城市,所以现在中国工人阶级的主体实际上是农民工,特别是蓝领工人,都是农民。

 

进入21世纪,最大的红利是世贸的红利,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国际体系,成了世界的工厂。

 

回过头来看这三十多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我觉得主要是靠这三个力量在推动。但是,今天这三个推动力都开始衰竭了。

 

如何抑制贫富差距,又不是平均主义?

 

中国改革现在遇到了一些很困难的核心问题,包括土地制度改革。

 

集体所有的土地让家庭经营,这个制度在过去起了重大作用,但农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了,光靠这个不够了。

 

我最近到北大荒去看了一下,因为现代农业技术和机械水平,一家人可以种几百亩地,但我们的现实是,一家平均只有几亩地可种。这个时候,就不单是一个积极性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术语来说,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在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上做重大调整。但这个问题又进一步被复杂化。

 

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土地要为城市所用,为城市所用的土地会大幅度升值。

 

而在城市化过程当中,作为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一个非常大的危险就是它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离开农村的农民不能融入城市化进程,不能分享城市不断升值的土地权利,出现巨大的财富不平等,从而导致社会对抗和混乱。

 

在发展中国家,不管是采用社会主义体制,还是采用资本主义体制,都会遇到这个重大挑战。但日本在这方面处理得比较好,韩国处理得也不错,可是在中国,这个问题很大。

 

我们现在的财富特别是家庭住宅资产的不平等,在世界上大国当中,是排在最前面的。

 

财富不平等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当然一时最容易得到老百姓支持的,是共产主义的解决办法——平均分配。我们都知道这也是最危险的,但在中国这是有传统的,我们有几千年来周期性均贫富的历史传统,还有马克思主义进来以后的革命传统。

 

所以,如何抑制贫富差距又不是平均主义,这对中国是个巨大的挑战。

 

 

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锅饭“,好壮观

 

中国的变革,要同时解决这3个问题

 

第一、要从苏联那个计划体制转到市场化的体制上来。这三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做这个努力,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所以才有今天这些变化。

 

第二、要从农业社会变成现代社会。这个现代社会的特征是什么呢?是城市社会,大多数人都在城里,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这个路我们现在刚走了一半。

 

在名义上,我们的城市人口现在是54%左右,但这是包括了在城市里打工的农民。如果把这部分农民剔除了以后,现在我们的城市人口只有百分之三十六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十多个点。与日本、韩国的百分之九十几以上更没法比了。

 

而且我们现在的农民、农村的主要劳动力,都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漂移,这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第三、我们要从一个“革命政治”转变成”治理政治”,也就是正常治理社会的政治。

 

之所以有改革开放,就是因为我们把革命推到了极端,一直推到了文化大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你头脑里面有一个自私的想法,也要被批斗。我们要把那种革命政治,向治理政治转变,但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没有转变过来。

 

我们现在面临着非常巨大的挑战,但对于这些关键性的问题,我们从上到下,每个人的认识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不是说领导跟下面群众意见不一样,而是领导和领导的意见不一样,群众和群众的意见也不一样。

 

比如国企问题,究竟怎么去治理?从上层到下层社会,意见都不一样,你都可以找出针锋相对的两种意见。再比如说,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化,这个问题牵扯到很多人的利益,对城市人的利益会是很大的冲击,对政治也有冲击。

 

我们这个政治体制管理一个农业社会还比较适应,中国几千年来的皇权专制制度就是以农业社会为基础的,要以城市社会为基础,这就不太适应了。这个怎么转变?很困难。

 

然后是第三个问题,从革命政治转向治理政治,怎么转?治理政治应该是什么样的?还是跟革命政治一样吗?合法性的来源完全相同吗?权力的分配还是原来的格局路数吗?要做什么改变?怎样才能改变?这些问题我们还都没回答。

 

总而言之,经济问题是很实在的,不是靠不接地气的说辞和新概念就能解决的。中国经济下一步向何处发展,取决于我们如何应对上述三个转变的挑战。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